解毒散瘀治肝痈
上海中医院中医内科蒋健编者按:
“正气内存,邪不可干”,故黄芪一味,于内补气扶正,正气足自然托毒外出,导以大黄泻热通腑,引以冬瓜仁、薏苡仁化湿排脓,合作无间,行云流水,内毒脓肿自然排诸于外。
古代中医除了有肝气、肝郁、肝阳、肝火、肝咳等常见肝病外,还有几种比较少见的肝病。比如:
1肝决:指瞳孔极度缩小,见《眼科捷径》(清代,不著撰人)。
2肝劳:指视力疲劳。《医学入门》:“读书针刺过度而(目)痛者,名曰肝劳,但须闭目调护。”
3肝胀:指胁下胀满,痛引少腹等症,多因肝经受寒所致。病名出自《灵枢·胀论》,可选用《圣济总录》之茱萸汤、《医醇滕义》之青阳汤治疗。
4肝积:见《难经》“肝之积,名曰肥气,在左胁下如覆杯,有头足,久不愈,令人发咳逆痎疟。”
5肝疳:因肝经受热所致,症见眼睛涩痒,摇头揉目,面色青黄,多汗,下痢频多。
6肝著:出自《金匮要略》,因肝脏气血郁滞导致胸胁痞闷不舒,甚或胀痛,用手按捺捶击稍舒。用旋复花汤治疗。
7肝痹:出自《内经》,指筋痹日久不愈,复感外邪,或恼怒伤肝、气机郁滞,致夜卧多惊,口渴多饮,小便频数,胁痛,腹部膨胀。
8肝痿:《医宗必读》“肝痿者,筋痿也。”
9肝痈:内痈之一。多由肝郁化火,气滞血瘀,聚而成痈;或由积湿成痰蕴蒸而成。
这里重点讨论肝痈的诊治。中医所谓的肝痈可能包括了肝脓疡、化脓性胆囊炎及胆管炎、肝包虫病等。肝脓疡有细菌性和阿米巴性之分,以前者多见于后者。但是实际上随着抗生素的普及,细菌性肝脓疡也变得罕见起来。相对而言,细菌性肝脓疡以胆源性为多见。肝脓疡急性起病时有寒战、高热、上腹疼痛。体症主要有肝肿大与显著的触痛,黄疸轻微。实验室检查包括周围血象中白细胞与中性粒细胞明显升高。结合B超与CT检查可以确诊。西医治疗用大剂量抗生素;对巨大的肝脓肿,或局部体征明显的,或抗生素无效的单个脓肿,可以考虑采用在B超引导下穿刺排脓,也可手术切开引流。
从中医角度来看,本病初起的局部症状是期门穴处隐痛,右胁胀痛,拒按,不能右侧卧,全身症状为发热、恶寒;继之,局部胀痛增剧,身热不退;如脓肿潰破,可见咳吐或下痢脓血,脓呈咖啡色而臭秽。中医治疗一般习惯采用分型辨证法。虽然如此,由于本病来势凶猛,在早期来求中医治疗的越来越少了,一般要到中、后期才来中医处求治。在这种情况下,笔者认为中医治疗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早中期证属实热,可以采用大剂量清热解毒、化痰破瘀散结袪邪法;中后期邪恋正虚,可以采用托里消毒化脓、益气养阴的扶正祛邪法。兹举笔者所遭遇一例,介绍其治疗经过如下。
景男,74岁,年8月7日就诊。主诉:6月17日发高烧达41度左右,高热期间曾昏迷。医院就诊,CT检查确诊为肝脓肿。使用抗生素治疗后,热退出院。出院十余日又发热,再次住院两周,用抗生素后又热退出院。顷诊已经停用抗生素,除神疲乏力外,无发热恶寒、右胁疼痛与压痛,别无其它特殊不适,望之体质尚健,舌红,苔薄白,舌下静脉迂曲显露,脉洪大滑。病属肝痈,处在中后期,治疗宜采用益气扶正、托毒化脓、祛除余邪,以防复燃。大黄牡丹汤加减处方:黄芪50g,蒲公英60g,冬瓜仁30g,薏苡仁30g,桃仁12g,丹皮12g,生大黄5g。方中以大剂量黄芪补气托毒,大剂量蒲公英清热解毒。大黄牡丹汤泻热破瘀,散结消肿。治疗肺痈的苇茎汤有冬瓜仁和薏苡仁,治疗肠痈大黄牡丹汤有冬瓜仁,另一张可以治疗肠痈的方剂附子薏苡败酱散中也有薏苡仁,可见冬瓜仁、薏苡仁有化痰利湿排脓的作用;肝痈同肺痈、肠痈一样同属内痈,异病可同治。用大黄牡丹汤的大黄通腑泄热,使邪有出路;弃芒硝不用,防泄泻太甚而伤正气。先予4剂试用,以观动静。
二诊(8月11日):服药后无特殊不适,大便干而不多。原方生大黄放心增为10g,7剂。
三诊(8月18日):大便1日1次。原方再加金银花30g,连翘30g,七叶一枝花12g,紫花地丁15g,当归12g,乳香5g,没药5g,7剂。是诊,因见患者服上药并无不适,加之年事虽高而体质尚可,为求速效,分别加用了清热解毒和活血散瘀的两路药。
四诊(9月8日):8月28日CT与B超复查示肝脓肿已基本消失。原方原封不动,服用七七四十九剂。
八诊(12月1日):11月24日B超仅示有脂肪肝、肝囊肿,无肝脓肿。实验室检查AFP、CEA、CA等指标均为正常。无特殊不适,再予原方14剂。嘱服完此药后可以停药。
年4月20日让学生打电话随访。患者说自那以后脓肿已完全消散吸收,
无任何不适。
就本案来讲,随着患者自身免疫力的提高,脓肿也可能会逐步吸收。但即便如此,似乎也不能否定中药的辅助疗效,对缩短病程、防止复燃有一定的作用。
(图文编辑李威)
(请勿点我)
↓↓↓
玉一斋石羽全人Thanksforconcerning!石羽全人感谢您的好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