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咳痰是呼吸系统常见的症状,特别是有基础肺病的患者,常年受到咳痰症状的干扰,生活质量和文明形象都受到影响。
怎样认识“咳痰”?
正常人呼吸道内每天有约ml的分泌物,以保持呼吸道粘膜的湿润,少量送到咽部被我们吞咽下去,一般不会咳痰。
咳痰主要是由于微生物、化学的、物理的、过敏性因素等引起气道和肺的疾病,黏膜充血、水肿、黏液分泌增多、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浆液渗出等形成痰液,借助支气管上皮纤毛运动朝上输送,支气管平滑肌收缩作用辅助向外送、咳嗽动作将痰液排出。
大部分呼吸科的疾病都会引起咳嗽咳痰,只有极少数的呼吸疾病,会无痰或者干咳少痰。像
①支气管疾病: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扩、哮喘、气管内结核或异物或肿瘤
②肺部疾病:各种肺部感染、肺脓肿、肺间质纤维化、外源性过敏性肺泡炎、肺泡蛋白沉积症。
③肺外疾病:如肝脓肿穿孔、食管穿孔等化脓后形成支气管瘘。
④其他:结缔组织病、白血病、Wegener肉芽肿等引起的肺浸润等。
医院检查身体,总是查痰,痰液的检查有哪些?由于上面这些原因和机制,痰里的成分也很复杂,含有各种分泌物黏液、细菌、脓液、血液、支气管上皮细胞、微生物,吸入的灰尘等。相应的对痰液进行检查就很必要。医生在询问病史时,对痰的性状、痰量、气味、颜色、有没有带血、有没有脓液,好不好咳出来,都要问清楚,写在病历里。
痰液的检查有显微镜下涂片观察和染色镜检,包括细胞学、细菌学、寄生虫学检查。
使用最多的是痰培养和药敏试验。痰培养时,标本合不合格是决定痰培养质量的关键。
凡是培养阳性者均应该行药敏测定,以指导用药。
西医对咳痰的处理方式?西医治疗主要是治疗原发病,比如慢阻肺、支扩、哮喘等。对痰难以咳出者,可采取翻身、拍背、体位引流的方式促进痰液引流。让患者多喝水、补充水分,稀释痰液,利于排痰。药物可以使用促支气管分泌剂、黏液分解剂促进痰液分泌、稀释。可以支气管镜下吸引或冲洗。合并支气管痉挛者使用支气管扩张剂。
中医怎样通过痰来对疾病进行辨证?我们这里讨论的痰是狭义的客观存在的痰,都是肺病相关的痰,不是“百病多由痰作祟”那个广义的痰。中医通过收集病情资料,直接对痰的性质进行鉴别。
痰白清稀者,多为寒邪阻肺,津凝不化,聚而为痰,或脾阳不足,湿聚为痰,上犯于肺。
痰黄稠有块者属痰热,因燥邪犯肺,煎津为痰,痰聚于肺所致。
痰少而黏,难于咳出者,属燥痰,因燥邪犯肺,耗伤肺津,或肺阴虚津亏,清肃失职所致。
痰白滑量多,易于咳出者,属湿痰,因脾失健运,水湿内停,湿聚为痰,上犯于肺。
痰中带血,色鲜红者,为咳血,常见于肺痨、肺络张、肺癌等病人。多因肺阴亏虚和肝火犯肺,火热灼伤肺络,或痰热、邪毒壅肺,肺络受损所致。伴有呼吸困难,吐粉红色泡沫痰者多属心肺阳虚,气不主血。
咯吐脓血痰,气腥臭者,为肺痈,是热毒蕴肺,化腐成脓所致。
另外,根据患者自诉痰的味道来说,比较多见甜味和咸味,味甜者属湿痰,味咸者属肾虚。
中医治痰有什么原则?中医治痰可以总结成四个方面原则。①根据痰的性质辩证用药。痰得成因有很多,痰得性质也不同,治法也不相同。前面我们分清了痰得性质,是寒痰、热痰、湿痰、燥痰、还是虚痰,针对性的选用治疗方案。
②治痰当需理气。痰随气而升降,气壅则痰聚,气顺则痰消,故治痰剂中每配伍理气药物。比如前人治痰,在燥湿化痰剂中多用陈皮、半夏理气和胃;补气止咳剂都有党参或人参益气之品,使体内气行有力推动痰液的运行,便于使痰液排出体外。
③重视祛痰。已经生成之痰怎样“消痰,化痰,祛痰”?特别是中国的文化习惯把痰咳出体外。比如当燥火灼津,或咳喘日久,耗伤阴液则痰液粘稠,咯吐不爽,往往使病人频咳不止,甚至恶心欲吐,最后将痰咳出方感舒适,此时宜用养阴生津之品。
④杜绝生痰之源。治痰之要不是化痰、消痰,而是找出生痰之源,采取针对性的治疗,使其不再生痰,才是治本之法。一般认为生痰之源在肺脾肾。因肺者当宣降肺气,或补益肺气;因脾者当健脾燥湿;因肾者当扶阳化湿或滋阴降火。
此外,临床还多见因咽喉不利而生痰者,当清利咽喉。
常用的治痰方法有哪些?①祛风化痰法感冒后,咳嗽,痰量多或少,嗓子痒,用过抗生素等不缓解。这类咳嗽,外邪去之大半,但风邪阻于肺,气管内,肺失宣发,不能不散津液,聚而为痰,粘滞气管中。多用祛风(疏风)化痰法,宣通肺气,使遗留之风邪驱散。②清热化痰法
各种原因引起的咳嗽,痰多而色黄,气喘气粗。多是外邪与热结,或湿、燥化热,导致痰热蕴肺,用清热化痰法治疗。
③温肺化痰法
病史长,咳嗽,咳白色泡沫痰,天气冷明显,虽未感冒,但咳嗽不止,伴有后背凉,痰凉。寒痰(饮)伏肺,当然以温化为主。脾虚的,温脾阳;肾虚的,补肾阳;心阳虚的,温通心阳。
④润燥化痰法
感受秋燥,或药物引起内燥,或痰热久治不愈,煎津成燥,或年龄偏大,素体燥热体质(包括干燥综合征),咳嗽,痰少,咽痒即咳,痰少不利,自觉痰粘滞于咽中,口干。治以润燥养阴法为法。
⑤燥湿痰法
咳嗽,痰多,喉中痰鸣,平卧后咳重,脾胃虚症状,属于脾胃虚痰湿内阻,治以健脾燥湿为法。
中医诊治疾病的核心是“辨证论治”,咳痰虽然是常见的症状,但是提供的信息非常多。治疗咳痰症状是治表,治生痰之源才是治本。正所谓“善治痰者,惟能使其不生,方是补天之手。”
文/编辑:罗门生
罗门生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