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导读
俗话说“十人九痔”,这种现象往往发生在成人,小儿肛肠疾病却很少见,其实不然,小儿肛门大肠也易患疾病,在儿童尤以先天性畸形居多,如果处理不当,对儿童的生长发育会产生长远的影响。儿童肛肠病的种类繁多,主要有下列几种:
小儿常出现的肛肠疾病到底有哪些呢?
1、直肠息肉
直肠息肉是小儿肛肠科最常见疾病,可占约30%。其形成原因可能与遗传因素、炎症(如痢疾)、机械性慢性刺激(便秘、粗糙的粪便)、病毒等有关。息肉的形状一般犹如一粒带蒂的小葡萄,颜色由淡红、深红到紫色均有,表面可像桑葚或杨梅的刺状,数目可单个或者多个,距离肛门口可近可远,有时可因排便而被带出到肛门外。这种息肉引起的便血一般颜色鲜红,附着在大便表面而不互相混合,少见单纯血便而无粪质者。细心观察可在粪便上看到沟槽状压痕,为粪便通过息肉时所造成。小儿一般无腹痛、里急后重等。长期少量出血可以引起小儿贫血,息肉还可能引起肠蠕动紊乱诱发肠套叠。
2、肛裂
多因粪便干结引起,常发生在肛管后方正中,用双手稍加分开一下肛门可以看到这一裂隙,肛裂时出血量少,色鲜红,附在粪便表面或在手纸上可见;排便时剧烈疼痛,小儿因而哭闹、不愿排大便,又使患儿大便更加干燥,致肛裂长久不愈。
3、肛门瘙痒
小儿肛门瘙痒的一个常见疾病是蛲虫病。肛门瘙痒往往发生在夜间,影响睡眠。家长可在小儿入睡2-3小时后,检查肛门周围皮肤皱褶处,可发现白色线头样的成虫。
4、肛围脓肿
小儿,尤其是新生儿、婴幼儿皮肤娇嫩,容易因大小便浸渍、粗硬不洁尿布的摩擦、粗糙手纸的损伤等,致化脓性细菌侵入引起肛周脓肿,如未及时治疗可化脓溃破流脓形成肛瘘。
5、脱肛
婴幼儿的直肠与肛管上下处在一条直线上,与周围组织比较松弛,肌肉比较薄弱(尤其是营养不良或有消化性疾病患儿),在2岁前后开始坐便盆排便,此时会阴底部所受腹压要大,如有便秘需要使劲摒气,延长坐盆时间,或频繁腹泻,或有咳嗽、包茎、尿道膀胱结石等增加腹压的情况,均容易引起脱肛。脱肛初始仅在用劲排便时出现,便后可以自动缩回,后来可能要用手帮助送回去,不大便时(如哭闹)也可出现。如长时间不将它送回,可发生水肿、渗血、溃疡而引起坠胀、疼痛、里急后重、流脓血粘液。绝大多数脱肛的患儿可在5岁之前自愈。
小儿常见肛肠病的防治原则有:
1、让孩子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
儿童有时难免会发生大小便控制不住,污染衣裤,家长不宜过多责备,以免引起精神负担。要帮助孩子建立定时大便的习惯,如果没有大便也不要长时间坐在便盆上。小儿腹泻后肛门部可有里急后重感,并用温水清洗和用热毛巾热敷肛门,帮助他们克服下坠感。如果发现小儿大便时哭闹,或排便非常用力、甚至憋得面红耳赤时要及时查找原因,及时处理。
2、预防腹泻和便秘:
要注意饮食卫生,不吃不洁不新鲜的食物,防止腹部受凉,腹泻时少吃生冷、油腻、多渣食物。有便秘倾向的孩子,应多吃粗粮、蔬菜、水果,让孩子充分饮水。要想让孩子减轻疼痛,应在便前便后温水坐浴。
3、注意保持孩子肛门清洁:
使用尿布时要用细、软的棉布,勤洗换,防止长时间浸渍。不要用粗糙手纸,勤给孩子剪指甲,防止孩子搔抓肛门。另外,小儿常常席地而坐,往往会发生感染和外伤,也应帮助他们克服这种坏习惯。
小儿肛肠疾病患者的福音
医院小儿肛肠科
医院专业诊疗小儿肛肠的疾病包括:混合痔、肛裂、肛周脓肿、肛瘘、直肠脱垂、直肠息肉、便秘、肛周湿疹等病,为广大患儿解决了“后患”,使祖国的花朵能够健康成长。
以上是小儿常见的几种肛肠疾病,每一种肛肠疾病表现出来的症状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对于肛肠疾病一定要引起重视,一定要积极治疗。如果你怀疑宝宝染上上述肛肠疾病,欢迎到医院就诊。我们会以专业的医学技术解决小儿肛肠疾病,让宝宝健康成长,无“后”顾之忧!END
(图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长期便秘丨便血丨痔疮丨肛门口长疙瘩
肛瘘丨肛门瘙痒
肛裂丨肠炎丨大便不规律
扫一扫,在线医生为您一对一解答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细节内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