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五味消毒饮,亦称“消毒饮”,是传统的中药方剂,最初见载于《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
其药物组成有:金银花、紫花地丁、蒲公英各15g,野菊花12g,紫背天葵9g。传统煎熬及服用方法为,上药加水mL,煎取mL,加黄酒10mL,热服,盖被汗出为度,药渣可外敷。
方中银花清热解毒,消散痈肿;紫花地丁、蒲公英、野菊花,紫背天葵子清热解毒,凉血消肿散结;少加酒以通血脉,有利于痈肿疔毒之消散。全方共奏清热解毒,散结消肿之功。
过去常用于治疔疮初起,症见发热恶寒、疮形如粟、坚硬根深、状如铁钉,以及痈疡疖肿、红肿热痛、舌红苔黄、脉数等。现代常应用于感染性疾病,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急性炎性病变。
冯老师在临床喜用本方,凡辨证系火毒内蕴之候,均可使用本方,取其清热解毒、散结消肿之效。现将冯老师使用本方治疗毒蛇咬伤、肾盂肾炎、丹毒及肛周脓肿的验案介绍如下。
治疗毒蛇咬伤
患者,女,56岁,农民。因毒蛇咬伤左足背部15小时就诊。查看见其足背部有齿痕2个,从齿痕口可见有渗血,齿痕口周围有大小不等水疱数十个,局部皮温高,有瘀斑,整个伤肢肿胀明显,红肿蔓延至大腿根部,疼痛剧烈,触之更甚,舌红苔黄,脉滑数。中医诊断:毒蛇咬伤。系蛇毒伤及血脉,火毒内攻。对于此病,冯老师提倡中西医结合治疗。
除积极西医处理外,冯老师给予患者泻火解毒、活血消肿的治疗。内服五味消毒饮,处方如下:银花藤、紫花地丁、蒲公英各30g,野菊花15g,紫背天葵15g,红藤30g,大黄5g,丹参30g,防己10g,山药30g。局部运用中草药外敷,具体外用药物有七叶一枝花、紫花地丁、半边莲、芙蓉叶、蚤休、栀子、生大黄、红藤、银花藤、地龙、川芎、牛膝、红花、丹参、泽兰、三七等,上药共研细末,用适量蜂蜜调成稀糊状,涂于肿胀之处,保持湿润,视情况8~12小时换药1次。患者住院7天,共服药10剂,每天外敷中药2次。经上述治疗后,患者伤肢肿胀消退,伤口逐渐愈合,住院半月后好转出院。
毒蛇咬伤属临床季节性常见疾病,病情较重,延误治疗后可出现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民间有“治蛇不泄,蛇毒内结;二便不通,蛇毒内攻”之说,强调治疗毒蛇咬伤应该以解毒、利尿、通便为原则。冯老师的内服处方充分体现了这一原则;再配合外用药,起到清热、解毒,凉血、活血、通络、消肿、止痛等作用。内外兼治,疗效显著。
治疗慢性肾盂肾炎急性发作
患者,女,45岁。有尿路感染反复发作史3年,肾功能轻度异常1年,突然再次发作尿频、尿急、尿痛伴发热(体温38.9℃)、腰痛4天。尿检:白细胞/μL,白细胞酯酶(+++)。血常规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左肾区叩痛明显。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因患者青霉素类、头孢类过敏,给予盐酸左氧氟沙星静脉给药。三天后,上述症状未明显缓解,仍发烧。
请冯老师给予会诊。冯老师认为先治用清热解毒、利湿通淋之法,予以五味消毒饮加味。具体方药为:银花20g,紫花地丁、蒲公英各30g,野菊花20g,紫背天葵15g,车前仁20g,大黄5g,瞿麦30g,白茅根30g,淡竹叶15g,甘草10g,山药30g。水煎,一日1剂。服药2剂,体温下降,尿路刺激症状减轻。继服3剂,诸症消失,尿常规未见异常。
随后以八正散加活血化瘀之川芎、牛膝、红花、泽兰及补肾之山药、菟丝子继续服用7剂而愈。
此患者系慢性肾盂肾炎急性发作,属于中医淋证,辨证为肾虚湿热。《诸病源候论》云:“诸淋者,皆肾虚而膀胱生热也。”这一病机特点尤为适用于慢性肾盂肾炎患者。肾虚是劳淋反复发作的主要原因。同时,由于湿热屡犯,或湿热留连不解,耗伤肾阴,病初多为肾阴虚兼夹湿热,病久则肾气亦虚。故肾虚有偏肾阴虚与肾气虚之不同。湿热也有微甚之殊,病初则湿热盛,病久则湿热微。虽然普遍用药如此,但冯老师认为慢性肾盂肾炎急性发作时,当力争尽快控制感染,尽快恢复尿路通畅,则预后较好。如果延误治疗,可能导致双侧肾脏受损严重,病情恶化,故在急性发作期给予五味消毒饮清热解毒,加用清利湿热之品控制炎症,后期在清热除湿基础上活血化瘀、补肾扶正。正因为分期而治,用药切中病机,故起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治疗丹毒
患者,男,46岁,因右小腿红肿疼痛伴恶寒发热1周就诊,院外诊断为右下肢血栓形成,给予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并合用青霉素静脉注射,但效果不明显,故转院来治疗。查看患者体温升高达39℃左右,右小腿从足背起至膝盖红肿热痛,红肿部分突出表皮,边缘清晰并高起,局部触痛明显,同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触痛。B超未见下肢血栓形成。舌质红,苔黄,脉象滑数。
诊断为:丹毒。湿热下注,热毒壅盛,热伤血脉。治法:利湿清热,解毒凉血。予以五味消毒饮加味。具体方药为:银花25g,紫花地丁、蒲公英、野菊花各30g,紫背天葵15g,忍冬藤30g,红藤20g,生苡仁30g,泽泻30g,黄柏10g,滑石30g,甘草5g。服药3剂,红肿渐退,体温正常,又继服5剂,淋巴结肿大消除,下肢焮红肿胀全消而愈。
丹毒是皮肤及其网状淋巴管的急性炎症,主要累及真皮浅层淋巴管,由B型溶血性链球菌侵入皮肤或皮下组织内淋巴管及周围软组织引起的急性炎症,好发于小腿、足部,其次是面颊部,少数发生于躯干部。致病菌可潜伏于淋巴管内,引起复发。丹毒中西医同名,因其为皮肤突然变红,如丹涂脂染,呈片状红斑而得名。其临床表现为起病急,局部出现界限清楚之片状红疹,颜色鲜红,并稍隆起,压之褪色;皮肤表面紧张炽热,迅速向四周蔓延,有烧灼样痛;伴高热畏寒及头痛等。西医治疗原则是早期、有效、足量使用抗生素,解除全身症状,控制炎症扩散,防止复发,但临床疗效不甚理想。中医认为丹毒是热毒湿邪交织,热毒入于血分,为丹毒发病的基本病机。清·高锦庭《疡科心得集》外科疮疡三焦辨治言,丹毒系“属湿火湿热,水性下趋故也”。
故冯老师治下肢丹毒,除投以清热解毒之五味消毒饮外,常加用四妙散、六一散清化湿毒,并喜用清热解毒、通络之银花藤、红藤,并加引经药牛膝,使诸药直达病所,迅速控制病情。治疗期间应嘱咐患者注意休息,睡眠充足,多饮温开水,并与健康人隔离;忌食辛辣、油腻之品,饮食宜清淡。
治疗肛周脓肿
患者,男,51岁,因反复肛门肿痛1个月余来院就诊。自诉1月前因饮酒及吃火锅后突发肛门右侧出现一胡豆大小包块,肿胀疼痛,诊所诊断为肛周脓肿,经抗生素静滴及局部马应龙痔疮膏治疗,疼痛逐渐缓解,肿块缩减变小。半月前复因饮酒肿块增大,疼痛肿胀逐渐加重,但无恶寒发热,大便干结,小便黄,舌红,苔黄微腻,脉滑。肛门专科检查:膝胸位,11~1肛缘旁可见一肿块约0.5cm×1cm大小,皮色红,灼热质硬但无波动感,触痛明显。证属湿热下注,热壅血滞。患者因公务繁忙,不愿手术治疗,遂来中医科治疗。
冯老师以清热解毒、除湿通络、活血消肿散结之法给予治疗。以五味消毒饮加减。具体方药为:银花15g,紫花地丁、蒲公英、野菊花各30g,紫背天葵15g,红藤30g,生苡仁30g,泽泻30g,皂刺15g,川芎30g,牛膝30g,法夏15g,贝母15g,甘草5g。
继续局部马应龙痔疮膏外用,并嘱咐不饮酒、饮食清淡、多饮水。服药10天后,肛旁肿块逐渐缩小,肿痛明显缓解。继续上述治疗半月,肿物基本消退而愈。
肛周脓肿属中医学“肛痈”“脏毒”等范畴,其病因病机为外感风热或进食醇酒厚味和辛辣刺激性食物而使湿热下注,热毒之邪蕴聚肛门,经络受阻,气血运行不畅导致热壅血滞。此患者因饮食辛辣并饮酒,滋生湿热,湿热下注,伤及血络,以致热壅血滞,故而导致肛周局部脓肿形成,本病以五味消毒饮清热解毒,加薏苡仁、泽泻清热利湿,再配以川芎、牛膝活血化瘀,法夏、贝母消肿散结,皂刺透脓,共奏清热解毒、除湿通络、活血消肿散结之效。再通过饮食调理,患者近两月的病痛得以痊愈。
本文摘自《川派中医药名家系列丛书·冯志荣》。
……以下是正经广告时间……
给大家推荐《川派中医药名家系列丛书·冯志荣》,点击阅读原文可直接购买
内容介绍
冯志荣老师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工作50余年,擅长医治内科疑难杂症。本课题通过采集诊疗病例、典型医案、经验心得、对相关疾病的论述等,对冯志荣老师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进行了整理、归纳、提炼,以研究其独到的学术见解、临床辨证思维,有效方剂、有效病案,以期挖掘出他治疗内科疾病卓越疗效所蕴含的高水平的科学内涵。总结、提炼这些鲜活而实用的经验,以丰富和发展中医学术,提高临床疗效,尽可能原汁原味地将冯老师极为宝贵的经验呈现给世人,以对中医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有所启发。
(扫码下单)
END
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川派中医药名家系列丛书·冯志荣》,由中医出版整理发表,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封面图片为冉雪峰照片。小编-,欢迎投稿唠嗑。
觉得不错请点赞!
大家都在看↓
冉雪峰注解伤寒论,字字千金!
师从胡希恕读《伤寒论》有悟
点阅读原文,一键下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