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肠癌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最新数据表明,消化系统癌瘤中,大肠癌居第一位,发病年龄也有进一步年轻化的趋势。在一些大城市比如上海及台湾,大肠癌有超越肺癌成为新癌王的趋势。因此,大肠癌的预防刻不容缓,长期久坐的年轻人尤其要重视。
※大肠癌是什么?大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其病因与遗传、生活方式、大肠腺瘤等关系密切。大肠癌的发病率从高到低依次为直肠、乙状结肠、盲肠、升结肠、降结肠及横结肠,现有向近端(右半结肠)发展的趋势。
结肠癌从一开始的发病到最后发展为癌症都通过了漫长的过程。研究显示,绝大部分结肠癌患者一开始都是先出现结肠息肉,由于没有及时发现诊治而逐步发展为结肠癌。
大多数结肠息肉不引起症状,所以结肠息肉较难由病人自己察觉。其最常见症状是结直肠出血,体积大的息肉还可能引起腹痛或肠梗阻乃至肠套叠(肠套叠是指肠道的一段套入另一段中,像一个折叠起来的万花筒)
但从总生存率上来看,我国结直肠癌患者5年生存率远低于美国及日韩,85%以上的结直肠癌患者在发现时已处于晚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不足40%;相反,若能早期发现,结直肠癌患者经治疗后5年生存率可超过95%,部分结直肠癌患者甚至可以完全治愈。
肠癌发展进程
这得益于大肠癌的发生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从肠息肉发展到肠癌需要10-15年的时间,这就给大肠癌的筛查提供了很好的时间窗口,在此期间进行肠癌早期筛查便可以更好地预防肠癌发生。
粪便DNA肠癌检测-肠癌早筛的最佳选择
早期结肠癌很多时候没有任何症状,所以患者容易忽略其严重性。当大便习惯突然无诱因的出现改变,如腹泻和便秘交替出现、大便出血,黏液便等,就可能是结肠癌的预警。假若上厕所大解后仍有便意,腹部持续疼痛或出现腹胀或腹部绞痛,或原因不明的体重下降等,应进行结肠癌筛检,不要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
现今结肠癌的筛查方式有↓↓↓
目前,肠镜检查是肠癌诊断的“金标准”。但很多做过肠镜的人都认为做肠镜较痛苦,因为在做肠镜检测前需要进行肠道准备(通俗说就是喝泻药,把“粑粑”都排干净),肠镜也是一种侵入性检查,只有不足30%的初筛阳性者会做进一步的肠镜检查。
与此同时,新的高性能检测方法应运而生,粪便DNA检测是一种针对肠道脱落细胞基因甲基化变异的检测技术,通俗来说,就是让你的“粑粑”变废为宝,通过找到你的“粑粑”里脱落的结直肠癌细胞,再对这些细胞里的目标基因进行检测。
在肠癌早期筛查中,粪便DNA检测对于检测肠道肿瘤具有天然优势,肠道肿瘤患者的粪便中会含有大量的从肠道肿瘤表面脱落的携带了病变信息的细胞和细胞成分,这些信息可以由特殊的检测手段来解读,从而在肠癌发生早期便可对疾病进行辅助诊断。
《中国早期结直肠癌筛查流程专家共识意见(,上海)》、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等国内外权威机构和指南均推荐粪便DNA检测技术用于结直肠癌早诊方案。
该检测方法具有无需特殊设备、无需限制饮食、无创、特异性高、受检者依从性好等优点,现已成为筛查结直肠癌的有效手段之一,可以进一步锁定高危人群,提升高危人群预防和早期发现的机会。《中国早期结直肠癌筛查流程专家共识意见(上海)》中推荐,每1-3年可进行一次粪便DNA检测。
《中国早期结直肠癌筛查流程专家共识意见(,上海)》推荐的早期结直肠癌筛查的建议流程图
肠癌风险基因检测
肠癌风险基因检测,是一款可以准确解读粪便中基因异常改变(人类SDC2基因甲基化)的大肠癌检测产品,完全无创无痛,仅需4.5g粪便,5-10分钟便可居家完成全肠道检测,为高危人群和无症状患者提供一种安全、方便、无创、精准的检测方法,帮助受检者将肠癌阻断在早期阶段,从而达到预防肠癌的目的。
优势
精准
根据中国人遗传学特性开发,全肠道无盲区检测,敏感性和特异性更高
早诊
提前发现癌前病变和早期结直肠癌
无创
无需肠道准备,只需4.5g粪便样本,人群依从性更高
方便
样本采集后常温保存,可居家完成
适用人群
40-74岁普通人群(含体检人群)
肠道不适的人群(如黏液血便、腹泻、腹痛、腹胀、便秘、消瘦等)
有肠道肿瘤病史或术后复查人群
有肠癌家族史人群
有直肠肛门良性疾病的人群(如痔、肛瘘、肛周肿物、肛裂等)
各种原因不愿意或不适合肠镜检查的高风险人群
与其他绝大部分的癌症一样,早期结肠癌的预后很好,但随着癌症期别的增加,结肠癌的5年生存率也逐渐下降,中晚期结肠癌的5年生存率不到30%,而现阶段对中晚期结肠癌并没有非常有效的疗法。因此,对于结肠癌来说,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
(长按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