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高频知识点之脾胃系疾病

瘦身妙招 快来行动吧 http://www.bdfyy999.com/bdf/yufangbaojian/ertongzhuanlan/m/30471.html

01

某女,45岁,常出现大便溏薄,今日加重,症见大便稀薄,每日5~6次,腹部隐隐喜按,进食减少,食则胀闷,自述进油腻食易致发作。面色萎黄,神疲乏力,舌质淡,苔白,脉细弱,其辩证为(单选)

A、寒湿内盛

B、食滞肠胃

C、脾胃虚弱

D、脾胃虚寒

E、肾阳虚衰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泄泻的治疗原则,患者出现大便溏薄,进食减少,食则胀闷,进食油腻易发作,为脾胃虚弱,无力消化的表现,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均为脾胃虚弱的临床表现,因此当辩证为久泻的脾胃虚弱证。

02

上述题干首选何方治疗(单选)

A、藿香正气散加减

B、四神丸加减

C、痛泻要方加减

D、参苓白术散加减

E、真人养脏汤加减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答案:D。

解析:脾胃虚弱的久泻当健脾益气,化湿止泻,因此选用参苓白术散加减可治疗。

03

上述题干中若病人进一步的发展,出现四肢不温,畏寒喜暖,腰膝冷痛,宜用何方治疗(单选)

A、四神丸加减

B、痛泻要方加减

C、桃花汤加减

D、补中益气汤加减

E、附子理中汤加减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答案:E。

解析:脾胃虚弱的患者出现进一步的发展,出现四肢不温的症状,为脾阳虚弱,阴寒内盛,出现腹中冷痛,手足不温,宜选用附子理中丸加吴茱萸、肉桂以温中散寒。

04

治疗湿热泄泻的主方是(单选)

A、藿香正气散

B、玉枢丹

C、葛根芩连汤

D、香连丸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答案:C。

解析:湿热泄泻多表现为泄泻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而臭,肛门灼热,烦热口渴,小便短黄,舌苔微黄厚腻,脉濡数,治疗应选用葛根芩连汤以清热利湿,分利止泻。

05

泄泻之肾阳虚衰证,若泻下滑脱不紧,或虚作努责者,可用何方(单选)

A、真人养脏汤

B、四神丸

C、乌梅丸

D、附子理中丸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答案:A。

解析:泄泻肾阳虚衰证,多表现为黎明之前,腹泻作痛,肠鸣即泻,泻后则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治疗当温肾健脾,固涩止泻,若出现滑脱不禁,选用真人养脏汤以固涩止泻。

中医内科学第三章脾胃病症(全国卷历年出题数:23道)第七节泄泻考点一:泄泻的概念及历史沿革1.泄泻的概念泄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的病证,多由脾胃运化功能失职,湿和内盛所致。大便溏薄而势缓者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直下者为泻。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两季最为多见。2.泄泻的历史沿革(1)《内经》始称为泄,另有“濡泄”“洞泄”“飧泄”“注泄”等之称。《伤寒论》中概称为“下利”。(2)汉唐以前,泻与痢混称。直至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首次提出泻与痢分论。宋代以后,本病统称为泄泻。(3)《景岳全书·泄泻》曰:“泄泻……或为饮食所伤,或为时邪所犯……”指出其病位主要在于脾胃,治疗方面提出“以利水为上策”。(4)明·李中梓《医宗必读·泄泻》提出著名的治泻九法:即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在治法上有了较大的发展。考点点拨此考点考查对泄泻的概念及历史沿革的掌握,应着重记忆《医宗必读》的治泻九法及《景岳全书》中泄与痢异同的论述。考点二:泄泻的病因病理1.病因泄泻的致病原因有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劳倦伤脾、久病年老等。2.病机泄泻的基本病机为脾胃受损,湿困脾土,肠道功能失司。其病位在肠,主病之脏在脾,与肝、肾密切相关。脾虚湿盛是导致泄泻再发生的关键所在。考点点拨此考点比较简单,主要掌握泄泻的根本病机:脾虚湿盛。考点三:泄泻的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首先应区别寒、热、虚、实①大便清稀,完谷不化,多属寒证。②大便色黄褐而臭,泻下急迫,肛门灼热,多属热证。③泻下腹痛,痛势急迫拒按,泻后痛减,多属实。④病程较长,腹痛不甚,喜温喜按,神疲肢冷,多属虚证。其次辨暴泻与久泻。再次辨兼夹症。(二)治疗原则泄泻的基本病机为脾虚湿盛,故其治疗原则为运脾化湿。急性暴泻以湿盛为主,应着重化湿,参以淡渗利湿,根据寒湿,湿热与暑湿的不同,分别采用温化寒湿、清化湿热和清暑祛湿之法,结合健运脾胃。慢性久泻以脾虚为主,当以健运脾气为要。佐以化湿利湿;若夹有肝郁者,宜配合抑肝扶脾;肾阳虚衰者,宜补火暖土。(三)分证论治:记忆歌决证型口诀:寒湿湿热并食滞,脾胃虚弱肾阳虚,肝气乘脾痛泻方。方药口决:寒湿内盛藿香散,葛根芩连治湿热,食滞肠胃保和丸,参苓白术脾胃虚,肾阳虚衰四神丸,肝气乘脾痛泻方。1.暴泻(1)寒湿证临床表现:泄泻清稀,甚至如水样,腹痛肠鸣,脘闷食少,或并有恶寒发热,鼻塞头痛,肢体酸痛,苔薄白或白腻,脉濡缓。治法:芳香化湿,疏表散寒。代表方:藿香正气散加减。如湿邪偏重,症见胸闷,腹胀,尿少,肢体倦怠,苔白腻者,可用胃苓汤以健脾燥湿,淡渗分利。(2)湿热证临床表现:泄泻腹病,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而臭,肛门灼热,烦热口渴,小便短黄,舌苔微黄厚腻,脉濡数或滑数。治法:清热利湿,分利止泻。代表方:葛根芩连汤加味。若湿邪偏重,症见胸腹满闷,口不渴,或渴不欲饮,舌苔微黄厚腻,脉濡缓,可合平胃散。(3)食滞证临床表现: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伴有不消化之物,脘腹痞满,嗳腐酸臭,不思饮食,舌苔垢浊或厚腻,脉滑。治法:消食导滞,和中止泻。代表方:保和丸加减。若食滞较重化热,脘腹胀满,泻而不爽者,可因势利导,采用“通因通用”之法,用积实导滞丸。2.久泻(1)脾胃虚弱证临床表现:大便时塘时泻,水谷不化,稍进油腻之物,则大便次数增多,饮食减少,脘腹胀闷不舒,面色萎黄,肢倦乏力,舌淡苔白,脉细弱。治法:健脾益气,化湿止泻。代表方:参苓白术散加减。若脾阳虚衰,阴寒内盛,腹中冷痛,手足不温,宜用附子理中丸加吴茱萸、肉桂以温中散寒。若久泻不止,中气下陷,而致脱肛者,可用补中益气汤,益气升清,健脾止泻。(2)肾阳虚衰证临床表现:泄泻多在黎明之前,腹部作痛,肠鸣即泻,泄后则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治法:温肾健脾,固涩止泻。代表方:四神丸加味。若滑脱不禁者,可合桃花汤或真人养脏汤以固涩止泻;若虽为五更泻,但脾肾阳虚不显,反见心烦嘈杂,而有寒热错杂之症者。宜用乌梅丸加减。(3)肝气乘脾证临床表现:平时多有胸胁胀闷,嗳气食少,每因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之时,发生腹痛泄泻,舌淡红,脉弦。治法:抑肝扶脾。代表方:痛泻要方加减。考点点拨此考点历年试题比较多,主要应掌握如下内容:藿香正气散证的寒湿泻与葛根芩连汤证的湿热泄的临床表现及治法;泄泻的总的病机和治则;泄泻的其他辨证分型和治法也是易考内容。考点四:泄泻与霍乱的鉴别诊断泄泻与霍乱:二者均有大便稀薄,或伴有腹痛、肠鸣。但霍乱是一种呕吐与泄泻同时并作的病症,其发病特点是起病急,变化快,病情凶险。起病时突然腹痛,继则吐泻交作,亦有少数病例不见腹痛而专为吐泻者。所吐之物均为未消化之食物,气味酸腐热臭;所泻之物多为夹有大便的黄色粪水,或如米泔而不甚臭秽。常伴恶寒、发热。部分病人在吐泻之后,津液耗伤,筋失濡养而发生转筋,腹中绞痛。若吐泻剧烈,则见面色苍白,目眶凹陷,指螺皱瘪,汗出肢冷等阴竭阳亡之危象。而泄泻仅以排便异常为主要表现,粪质稀溏,便次频多,其发生有急有缓,伴有腹痛,一般不著,且常与肠鸣同时并见。考点点拨此考点主要应掌握两者鉴别的关键点:霍乱有呕吐与泄泻同时并作的特点,而泄泻一般不见呕吐。考点五:泄泻的预防调护1.起居有常,调畅情志,谨防风寒湿邪侵袭。2.在治疗的同时,应注意饮食,避免生冷,禁食荤食油腻等物考点点拨此考点一般掌握即可。考点六:泄泻的临证备要1.注意“风药”的临床运用脾气不升是慢性泄泻的主要病机之一。风药轻扬升散,同气相召,脾气上升,运化乃健,泄泻可止。湿是形成泄泻的病理因素之一,湿见风则干,风药具有燥湿之性。湿邪已祛,脾运得复,清气上升,泄泻自止。风药尚具有促进肝之阳气升发的作用,肝气升发条达,疏泄乃治。从现代医学现点来看,风药尚有抗过敏作用,而慢性泄泻者多与结肠过敏有关,故而有效。临床常用药有藿香、葛根,荆芥、防风、桔梗、白芷、藁本,升麻、柴胡、蝉蜕、羌活等。方剂可选藿香正气散、荆防败毒散、羌活胜湿汤等,如运用得当,效果明显。2.虚实夹杂者,寒热并用慢性泄泻纯虚纯实者少,虚实夹杂者多。脾虚与湿盛是本病的两个主要方面,脾气虚弱,清阳不升,运化失常则生飧泻,治疗可用参苓白术散、理中汤等;若脾虚生湿,或外邪内侵,引动内湿,则虚中夹实,治当辨其湿邪夹热与夹寒之不同,临床一般以肠腑湿热最为常见,治疗当理中清肠,寒热并用,加用败酱草、红藤、黄柏,猪苓、获苓等;寒湿偏重者则用苍术、厚朴、肉桂、陈皮、白术等。3.掌握通法在慢性泄泻中的运用时机泄泻一证,其病位在肠腑。大肠为“传导之官”,小肠为“受盛之官”,前者司“变化”,后者主“化物”,一且肠腑发生病变,必热“变化”无权,“化物”不能,于是曲肠盘旋之处易形成积滞痰饮浊毒。久之中焦脾胃渐亏,难以运化,积饮痰浊愈甚,或沉积未去,新积又生。故此,治疗诸多方法无效者,必有痰饮浊毒积滞肠腑。因此,攻除积滞痰饮浊毒,攻补兼施,掌握好攻补的孰多孰少,乃为治疗难治性泄泻的出奇制胜之法。4.久泻使用化瘀之法,值得重视辩证上应注意血瘀征象的有无。王清任的诸逐淤汤,结合临床,变通使用得当,往往可以获救。考点点拨此考点为年新增考点,需全面重点掌握。青医说用心做中医在线教育■■■■编辑:医学生小蓉蓉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ngnongzhong.com/gzzf/466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