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只是肛门旁的一颗会痛的痘,渐渐变大。初诊时,脓肿尚未成熟。
故保守治疗——涂抹百多邦,及高锰酸钾1:兑水坐浴。后因疏于涂药,脓肿继续变大变软,触碰剧痛,甚至无法坐着。
候医两小时,医嘱两个字:切开。因午休时间,诊治医生离开,换了仍在岗的医生前来手术。
手术过程比较简单——切开脓包,挤出脓液,清理伤口,塞入引流条,纱布包扎。从此,开始长达三个月的换药之路。
复诊与换药同时进行。
医生与护士各执一词,悬着一颗心如乘过山车。
护士说:这个伤口旁边还有一个脓肿尚未成熟。医生说:这没事的,这个硬硬的是伤疤组织,即使痊愈之后仍会硬硬的。护士说:换药一个月还有脓液,可能是当初医生切口太小,导致外切口愈合,脓液排不顺畅。护士说:建议尝试中医,但效果因人而异。医生说:拍个片,找主任看看。主任说:这个病就是这样反复,做好换药半年的打算,还是这样再考虑手术切除脓管。护士说:这个脓腔擦出来干净了,继续消毒没意思。干脆让这个伤口愈合,等另一个脓肿成熟,再开刀。
医生说:二次开刀太痛苦,还是继续换药吧。(其实,换药也是很痛苦的。)各护士间的换药水平参差不齐。
稚嫩些的护士清理不到伤口内部,引流条只放于表面,极易滑出,医院换药,费时费力。另,孩子排便时引流条滑出的概率很高。
实在无法判断该听取谁的意见,医院。医院的医生说辞又不一样。
医院切开伤口后不塞引流条。
倘若有脓,就会流出,没脓自会愈合。我们困惑了。
两个月来强制按住孩子换药,任由他歇斯底里地哭闹。
在他希望我们把他抱离换药室时无动于衷。
而这都不是必要的吗?医生让我们回去问当初那个叫我们开刀的医生。
她是个什么打算,她的治疗方案是怎样,引流条打算塞多久。可她当初说完二字指示,就让我们去付费手术,并未多言其他,甚至在挂到她复诊时,连伤口都没有主动查看。
这般敷衍,我们不愿再找她。开始后医院,而医院。
之后,我们不再隔天就去换药。
纱布上没有黄色的脓水后,就不再换药。
医院自制中药药膏。约一个月后,之前脓肿的位置再次破裂,纸尿裤上有血液。
复诊时,医生说无碍,里面并无脓液,继续涂药观察即可。
此后,伤口愈合,未再复发。而塞引流条的伤口,变成一个小坑,至今仍明显地留在皮肤上。
换药期间,洗澡采用擦拭的形式。便后及浴后,用消毒水冲洗伤口,擦干后涂药包扎。预防针不受影响,照旧即可。忌口:不再食用羊肉,海鲜,少食鸡蛋,牛肉。在恢复淋浴的一周内,孩子怕水。
除了寻医问药,还有每日祈祷,求神医治。
-End-
文字
原创
图片
Pexels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