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
欢迎收听
通大附院“声临其境”栏目
我是来自妇科的护师
吴延陵
今天是5.20
一个充满爱意的日子
下面
我想和大家分享的
是一段关于杏林伉俪的
传奇故事
“年3月3日,医院ICU病房里,一对携手走过60年风雨的老夫妻将在这里庆祝他们的“钻石婚”。他们分别是通大附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孟宪镛和血液内科的主任医师杨锦媛,二老都是医学界的权威专家。
病危中,孟老用颤抖的手写下坚定的“爱情真谛”,60多年的相濡以沫和鼓励陪伴是对爱情最好的诠释。
然而,令人动容的不仅仅是爱情,更有六十多年来两人对医学事业的执着追求和卓越贡献。今天我要讲述的就是这一段杏林伉俪的医者传奇。
他们是两棵茂盛的树,用力生长,彼此相望,彼此关怀;叶触碰着叶,根牵系着根,各自长出一个可以庇护他人的绿荫。
孟宪镛和杨锦媛自幼都在香港生活,又同时考入广州中山大学医疗本科,年7月分配至上海第二军医大学。
之后,两人双双被挑选参加总后卫生部主办的内科高级师资培训班,并很快成为优秀的年轻医师。
年,两人在上海喜结连理。年7月,因海外关系问题,两人从第二军医大离开部队,到一江之隔的南通医学院任教。
离开的痛楚恰似黄浦江水上那片凄凉的残阳,当轮船驶离十六铺码头时,望着浩浩江水,他们对未来充满迷茫;南通的码头上,医院领导正翘首江面,盼望着他们的到来,热情和微笑让孟杨二人心中暖了起来。
尽管南通与上海相比较为破败,但天生的拼搏和逆境中不屈服的意志让他们坚定了扎根南通的信念,匆匆投入工作。
生活中的相携和鼓励、领导的支持和肯定,让他们心中充满阳光,尽管医学院的两层小楼是陈旧不堪的,医院内科医师老弱病残加起来不足十人,人物两缺,却斗志昂扬。
医院领导让孟宪镛对医教队伍进行调整,杨锦媛献计献策,健全医疗体制和规章制度,并提出大内科按照专业分科、高年资住院医师定向分专业,多方引进专业人才,设中心化验室,血液、消化、肾脏等设分科实验室,添置新设备,开展新技术。医院医疗秩序逐步走上正轨,医院同事戏称:建院改革中杨主其事、孟是高参。
年起,孟宪镛在省内和院内率先开展纤维胃镜检查,引进B超及介入治疗等新技术。医院消化内科诊治技术水平在省内名列前茅,苏中苏北地区民众慕名而来。医院上班,但是为了工作,却很少有时间聚在一起。
最好的相伴,是他展翅高飞,她亦紧紧相随,一起在更高的领域创新发展,开拓科研及对外交流的新篇章。
?孟宪镛教授忙碌于教学科研工作
孟宪镛常说,科研是提高业务所必须的,是高校教师的一项基本技能。从五十年代开始,孟宪镛就始终把科研贯穿在医教工作中。
20世纪60年代,苏北地区阿米巴流行,许多重症阿米巴肝脓肿穿破并发症的病人入院诊治。在积极治疗的同时,他对此症进行系列研究。年起,孟老陆续总结发表了8篇关于阿米巴肝病的重要论文,并主编了《阿米巴肝病》一书。他深入细致的研究,填补了国内外空白,因而获得了年江苏省科学大会奖。
及至80年代,我国阿米巴肝病发病率下降,但国外仍有不少地区流行此病,孟宪镛关于此病的研究文章在美国《SouthernMedicalJournal》等杂志发表,美国、巴基斯坦、比利时、匈牙利等国学者纷纷来信索取单行本。
南通是肝癌高发地区,甲胎蛋白是诊断肝癌的“金标准”,但有假阳性和假阴性,孟宪镛带领徐克成、姚登福等研究了一系列新的肝癌标记,研究发现GGT-II对肝癌诊断有肯定价值,可以与甲胎蛋白互补诊断,有助于小肝癌和甲胎蛋白假阴性肝癌的诊断。
此研究成果在全国消化会议上报告,被国内外杂志转载报道,并列入医学院校教科书中。
孟宪镛为消化科确立了肝病酶学诊断的研究方向,与我国临床生化专家杨振华合作,组建酶学研究室,研究成果享誉全国,编著的《肝病实验室检查的临床意义》迄医院实验室的手边参考书。
医院血液科主任,医院血液研究室,购置设备,引进人才,致力于研究出血性疾病和恶性血液病的诊治,取得不菲成果,先后获省、市、院级成果奖12项。
文革结束,她顶住压力,在医院举办全国性血液病会议,郁知非、徐福燕、阮长耿等国内著名的血液病专家教授出席会议,推动了血液科的发展,医院的知名度。她主编参编大型专著7部,发表论文80余篇。
两人的非凡成就赢得世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