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老中医论法方证对应学说的研究1

辨证论治的关键一“证”与“方”(年)

中医诊断,不是以病名为对象,而是以患者具体的个体证候为对象,所以如果要求一个药方对任何人所患的某一种病(例如肺病或肾脏病等等)都能有效,那是不可能的。但是任何疾病具有对某一药方的适应证时,应用这个药方,都能治愈。换句话说,“证”与“方”相适应,则这个“方”可对任何病的这个证都有效。所谓辨证论治,不是漫无边际的,肯定疗效,推广应用,对主要的症候群和适应的主要方剂,必须固定下来,当然必要时应随症加减。这种事例,在仲景《伤寒论》经典方剂的应用上,体现得最为突出,现举桃仁承气汤的适应证为例,来具体说明这一事实。1.桃仁承气汤的组成:桃仁、大黄、桂枝、甘草、芒硝。2.方的基本来源:本方为调胃承气汤加桂枝、桃仁的变方。3.桃仁承气汤的原文: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则愈(《脉经》作“下之自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玉函》作“小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后世通作“仁”)承气汤。(《伤寒论?太阳病中篇》4.桃仁承气汤的“方”与“证”:按照《伤寒论》六经方药的规律,本方是“攻下剂”、“下瘀血剂”,本方的主证是:“阳明病、里证、实证”、“瘀血、蓄血证”,任何病具有这种症候群的,可称它为桃仁承气汤证。5.我(叶先生)对原文的理解:“热结膀胱”,“热结”是邪热内结,为有形的实邪,结在内(里),包括蓄血及燥屎(胃家实),这里的“膀胱”,不是现在所指贮藏尿液的膀胱。我们须知,《伤寒论》的术语和名词,是根据《内经》而来的,《内经?色诊》篇云:“面王以下者,膀胱子处也。”又云:“男子色在于面王,为小腹痛,下为卵痛,其圜为茎痛;女子在于面王,为膀胱子处之病。”热结膀胱的“膀胱”,是“膀胱子处”的简称,系指子宫,包括男女生殖器官、直肠、下腹部的位置。“其人如狂”,包括阳明病的谵语及蓄血证的错语善忘,如狂,发狂,和由于血分冲逆而来的不同程度的脑症状:如醉如痴、昏迷等。“血自下,下则愈”,所谓“血自下”,主要是下部出血。而下部出血,一定有可能出血的因素存在着,例如月经闭止或困难,或痔疮、便血等。经验证明,因瘀血、蓄血、血分冲逆而来的疾患,往往有“血下则愈”的实例,如抵当汤证之“其人发.....少腹硬满.....下血乃愈”,为我们临床上经常可以遇到的事实。这一类蓄血发狂的发病机理,现在虽不明,但瘀血得下,其病自愈,这一事实,是值得今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一部分阳证实证的血热上冲、谵妄等疾患,往往由于“血自下”、“下血乃愈”这个重要例证,反过来,可以认识到“热结膀胱、蓄血发狂”这一类“证”候,如果血不自下时,选用下瘀血剂——桃仁承气汤的“方”,恰是“证”、“方”相对的治法。“小腹急结”的证候,虽然可能有自觉的,但主要还是他觉的证候,患者往往不经意,忽略于诉述,依靠触诊来诊察。医师应特别注意,按压其下腹部,有抵触物或病人有拒按情况的,即是“急结”。“小腹急结”为适用桃仁承气汤的主证,“小腹急结”的局部病证,包括瘀血及阳明里实。按照《伤寒论》的治疗规律,先表后里,是其常规,本方证的条文在《伤寒论?太阳病中篇》。自太阳传来的阳明病,是由表入里之证,按照顺序,在太阳病未解时,必先解其外,因本方是阳明病的方剂。以防误下而致外邪内陷,这是《伤寒论》严谨的辨证规律,这里说明本方适用于阳明病而不能用于太阳病。6.桃仁承气汤的药效:大黄、芒硝、甘草,即调胃承气汤,为下剂,桃仁为祛瘀血之要药;桂枝畅血行主治上冲,本方综合的药效,为下里实、瘀血、降冲逆。用本方的预期结果:下部如有瘀血时,它能促使其下血;如其不然,它亦能由泻下作用,诱导与平降其冲逆,顺调其血行,而臻于平复。7.桃仁承气汤的主证:阳明病里实证,小腹急结、瘀血、充血、冲逆、蓄血如狂等症候群。8.桃仁承气汤能治广泛的疾患:妇人月经困难,月经闭止,小腹胀痛,代偿性出血(倒经),子宫、卵巢或盆腔等急性炎肿,死胎不下,产后瘀血停滞,胎盘残留,狂癫病,充血性头痛,眼结膜炎,齿龈炎,齿槽脓漏,急性高血压,脑充血,实证热证之吐血、鼻衄、跌打伤肿痛、痔疮肿痛、肛痈肿痛、急性睾丸炎肿、阑尾周围炎....等,而具有阳明病的“色”、“脉”及“腹部症状”(小腹急结)时,都适用本方。

文章来源:叶桔泉/马永华等编著.-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0(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ngnongzhong.com/gzzx/974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