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每个家庭的发展都是时代的缩影,每个人的生命体验都与家国紧密相连。3月以来,山东工业集团以“我家的‘人世间’故事”为主题,开展征文活动,从个体的角度讲述普通中国家庭的奋斗故事,表达中国人身上温暖、积极、向善的精神力量。通过一个个“小故事”感受国家时代变迁图景的“大变化”,通过展现普通百姓的凡人往事,描绘时代进步、国家发展的壮阔画卷,引发共同记忆和共同情感。
我们开辟“职工文苑”专栏,陆续发表公司职工的优秀作品。
不见炊烟起但闻饭菜香
工会工作部 张琳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柴”作为日常生活必需品被放在首位,可见其重要性。从昔日烧柴的烟熏火燎到现在的天然气和智能化时代,厨房经历了一场用能“革命”,我们也从“柴”脱胎换骨的变化、升华中,再一次真切生动地感受到了祖国发生的沧桑巨变……
一捆柴禾撑起一家人的生活。有时,听妈妈讲起她们小时候的故事,总觉得家家户户做饭时,到处炊烟袅袅的村庄是充满诗情画意的。但其实那时候在平原地区的农村,解决烧柴问题是非常艰辛和困难的。能用来烧火煮饭的,主要是稻草等农作物的秸秆。稻草燃烧值不高,而且容易发霉腐烂,烧起来烟多火弱。每次做饭,往往弄得整个灶间烟雾弥漫,使得主妇们蓬头垢面、一脸烟灰。
每天放学后,小孩子回到家的首要任务不是写作业,而是将书包一丢,就挎上竹篮,拿上柴刀,三五成群地去到田野里、树林中、小溪边捡枯枝、挖草根、扒树叶。村子周围的田野和道路早已光秃秃的只剩下黄土和石头,不知要转多少弯、爬多少坡,才能捡够供当天做饭的柴禾。
扛着捡好的柴禾回到家里,已经累的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两个肩膀肿得像小桃,两只脚不听使唤地哆嗦,那种苦和累,几十年过去了仍然刻骨铭心。
一块蜂窝煤见证改革开放。20世纪80年代,从小生活在厂区居民楼的我,对蜂窝煤有着特殊的记忆。那时左邻右舍做饭、取暖使用的都是蜂窝煤炉子。一块块12个小孔的圆柱形煤饼,一摞摞整齐码排在走廊两侧或“小房”一角。这些黑乎乎的家伙往往被摞得很高,相互之间挨得很紧,取用时须小心翼翼,否则稍有不慎就会发生“坍塌事故”。用煤炉做饭既慢又麻烦,生一次火要折腾半天。首先抽开煤炉下方的炉门,用铁钩掏出炉膛的炭火,然后夹起一块新煤放入炉膛,将下层的煤往下压,最底层的煤就完成了它的使命,由新加入的煤接替了它的工作,这就是“加煤”。煤在下压的瞬间,会腾起浓浓烟尘,呛人的烟味瞬时窜入鼻孔,现在回想起来,这味道既熟悉又久远。新加的煤预热很慢,等待的时间是焦躁的。为了赶时间,往往火苗还没蹿上来,妈妈就开始炒菜,等菜炒得差不多了,煤饼才开始发威,故炒出来的菜常常因火候掌握不到位,总是有气无力地瘫软于盘中,也让我们吃得不知其味。妈妈就时常会唠叨:“这烧煤呀,太麻烦了,需要火时不来气,不需要时又燃得旺。”更麻烦的是,到晚上暂时不用火了,还得封好炉门,如果炉门没有封好,夜里熄了火或者把煤烧完了,第二天就得重新生火,很耽误时间,也浪费煤饼。有时夜晚突然饥饿的我临时起意想加顿“宵夜”,都会被妈妈以“炉火封了,没法做了”的理由搪塞回来,只能饿着肚子在睡梦中“啃鸡腿”。当时我就想,如果能有一种燃料取代蜂窝煤,在需要时立马出火,且能随时调整火力,该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啊!
一罐煤气体会了幸福。20世纪90年代,爸爸想方设法买回来一套煤气罐灶具。虽然都姓“煤”,煤气罐可比煤炉方便省事多了,那“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幽兰火苗,省去了煤炉生火、封火的麻烦,也干净了很多。但是,用煤气罐也有必不可少的缺点,就是罐子容量小,用不了多长时间就得去换气。那时的居民楼普遍没有电梯,扛着几十斤重的煤气罐上楼下楼,也是个费体力的事情。煤气罐上面没有计量表,有时烧着烧着火苗就“噗”一下小下去了,一家人坐等着吃饭,那场景真是尴尬。我们也由最初对它狂热的爱中慢慢降下温来。还好后来慢慢摸透了它的脾气,再碰到这种情况,爸爸就会扶着煤气罐给它摇上那么几下,火苗就会大起来一点,就像是一个要打瞌睡的人,如果你在旁边喊他几声,他那快要耷拉下来的眼皮又会费力地睁开一样。如果煤气罐实在“困得不行”,就再给它洗个“热水澡”——倒上半盆热水,把罐子搁在脸盆里,煤气火苗就又会增大。每瓶煤气烧到最后都要有几次这样的经历,直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才肯罢休。这时,妈妈又一度憧憬着:什么时候能用上管道天然气,那就好了……
一方天然气“燃”起了美好生活。弹指一挥间,过去不可想象的事情成为了现实。新的世纪,新的观念,新的生活方式。我家也迎来了新的成员——“天然气”。站在宽敞明亮的厨房里,妈妈轻轻用手一拧,“吧嗒”一声,蹿起的火苗“燃”出了幸福的味道。再也不用经历捡拾柴禾的辛苦、不用闻吸煤炉刺鼻的气味、不用担心煤气用完的尴尬,火苗静静燃烧,蒸腾出一方热气腾腾的美味,蒸腾出无数双笑意盈盈的眼睛。
春夏秋冬四季交替,斗转星移社会发展。寥寥数语,道不完、写不尽伟大祖国的惊人变化,更不足以囊括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丰硕成果。但窥斑见豹,回想我家这几十年来炉火的变迁过程,不就是最好的证明吗?柴禾、煤饼、煤气、天然气的“轮流坐庄”,不仅成为我家“奋斗史”中的一段剪影,充满着我对年少时光的追忆,更是时代发展脚步的美丽定格。
文稿:张 琳
编辑:常益先
审核:徐海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