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汁瘤
01概述
1.概念:胆汁瘤(Biloma)最早是被Gould和Pater用来形成胆管树外胆汁的局限性聚集。当胆汁从胆管渗出到肝实质内形成包裹性胆汁淤积时,影上表现为囊性占位病变,临床上称之为胆汁瘤。
2.病因:
1.医源性(最常见):胆囊切除术、肝切除术、肝癌射频消融术(RFA)、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经导管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TACE)等
2.外伤性:占钝性肝损伤的2.8%一7.4%。
3.自发性:胆管结石、胆管癌、急性胆囊炎、肝脓肿、肾病综合征病史。
3.分型:
I型(闭合型):胆汁外溢呈包裹性,胆管破损处已修复闭合
Ⅱ型(交通型):胆汁瘤与胆管相通,胆管破损处未闭合,胆汁瘤可持续增大
Ⅲ型(外瘘型):胆汁瘤与腹壁穿通形成胆外瘘
IV型(内瘘型):胆汁瘤分别与胸腔或腹腔不同脏器穿通
V型(腹膜炎型):胆汁瘤因病理或外力作用破溃,胆汁弥漫性进入腹腔形成胆汁性腹膜炎
5.临床表现
1.未合并感染常表现为上腹部胀痛,胆汁瘤进行性增大推挤周围脏器,出现右上腹疼痛、恶心、呕吐、厌食等症状压迫肝外胆管造成梗阻,引起黄疸等症状
2.胆汁瘤破裂可引起急性弥漫性腹膜炎
02影像表现
CT:
1.可位于肝内或肝外,形态规则或不规则
2.水样密度,内部可因胆汁淤积出现少许稍高密度影
3.内部很少出现分隔
4.通常没有囊壁
5.增强没有强化
6.有占位效应,若压迫胆管,可出现远端胆管扩张
CT:按胆汁瘤病程的进展可分为:
(1)早期改变:首先是胆管损伤,胆管水肿、扩张,甚至胆管周围肝梗死,可表现为门静脉旁的线状或树枝状低密度区
(2)进展期改变:随着时间推移,胆汁经坏死胆管漏向肝实质。少量胆汁沿坏死胆管壁集聚,形成柱状胆汁瘤
(3)后期改变:胆汁集聚成囊状,形成典型的胆汁瘤,表现为边缘光滑或稍模糊的水样密度影
一.外伤性-胆汁瘤
外伤后1小时
外伤后24小时
外伤后2周
二.TACE术后-胆汁瘤
1.肝脏由肝动脉和门静脉血液双重供应;然而,HCC主要由前者提供。因此,TACE优先阻断肝癌细胞的血液供应,控制肿瘤的生长。与正常肝实质不同,肝内胆管完全由肝动脉分支提供,肝动脉分支在胆管周围形成血管丛(胆道周围毛细血管丛)。
2.在TACE手术中,胆道周围毛细血管丛被碘化油或其他栓塞材料填充。因此,TACE术后肝内胆管容易发生缺血。据报道TACE术后胆汁瘤的发生率在1.04%-11.3%
3.胆汁瘤常位于碘油沉积的瘤灶旁
TACE术后胆汁瘤CT表现
三.外科术后-胆汁瘤
1.胆汁瘤形成是外科术后罕见并发症,尤其是胆囊切除术后(腹腔镜/开放),据估计,超过50%以上的胆汁瘤起源于胆囊管
2.主要机理为:外伤及各种治疗损伤小胆管,术中对小胆管结扎不完善,术中误扎了主要胆管致远端胆漏,术后感染及脓肿侵蚀胆管致其溃破,最终形成胆汁瘤。
四.自发性胆汁瘤
自发性胆汁瘤形成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目前认为主要的原因有:
1.结石、肿瘤、Oddis括约肌痉挛所致梗阻
2.继发于结石的部分胆管壁坏死
3.囊肿或憩室破裂
4.局灶性肝梗死等
(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