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王群看来,微创手术不只是“洞”少。身体周刊记者杨博图普胸外科手术是所有外科手术中最疼痛的手术,如何减轻患者的疼痛和并发症?作为医院胸外科主任,王群将希望投向微创技术创新,尽可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年,年仅36岁的王群远赴美国UMASS医疗中心研修学习当时最为先进的腔镜技术,回国后他带领胸外科团队率先开展腔镜下肺部、食管手术,首先开展全腔镜肺叶切除术、胸腔镜下全胸腺切除、俯卧位胸腔镜食管癌切除术等多种术式。
近年来,在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和食管癌手术成熟的基础上,王群又在国内率先倡导微创理念的更新,提出针对肺部小结节的个体化微创概念,开展包括腔镜下肺段切除术、选择性淋巴结清扫等多项难度极高的手术术式。
最疼痛的手术 年王群作为第一批六年制医学生进入上海医科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学习,医院胸外科任职,28年从未离开过这里。“刚刚进胸外科的时候还没有确立微创这个研究方向,但是医学教科书上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话:普胸外科手术是所有手术中最疼痛的手术。”王群说。 病人开完大刀以后恢复时间非常漫长,通常两周才能出院,术后半年伤口疼痛非常普遍,每到下雨天、阴雨天、晚上睡觉的时候疼痛便随之而来,王群常常需要为病人开止痛药来缓解病痛。“当时就想着如何让患者缓解疼痛,提高生存质量。”王群说。 上世纪90年代初期,胸腔镜的微创技术开始应用于胸内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与传统开胸手术相比较,胸腔镜的微创手术具有创伤小、痛苦轻、恢复快、住院周期短、符合美容要求等优点,尤其适用于年老体弱、心肺功能不良病人的胸外科手术,从而扩大了胸部疾病的手术范围和适应证。 医院胸外科是全国最早一批尝试微创手术的团队,年医院胸外科在国内率先尝试在电视纵隔镜辅助下经纵隔食管癌切除术,“我们年开始做胸腔镜手术,但起初做的是胸腔镜辅助下的小切口手术,虽然相对于开大刀来说,小切口手术已经大大减少了患者的创伤和痛苦,但是真正发展做全腔镜手术并不非常顺利。”王群回忆。 当时,国内外对于全腔镜手术还未真正认可,各方争议不断,是否安全性,肿瘤组织能否切除干净,费用会不会过高不适合多数人……种种问题让国内外许多专家对于这门新生技术持否定态度。但是,王群认为,虽然技术还处于初试阶段,但微创一定是未来学科发展方向。 年,36岁的王群已经是医院的胸外科副主任,当时美国的胸腔镜肺叶手术已经相对成熟,王群决定,去学习全腔镜技术,并将这项先进治疗技术带回国内。学成回国后,王群带领胸外科团队率先开展腔镜下肺部、食管手术。 经过多年的发展,年,医院成为国内少数几家把胸腔镜肺叶手术作为成熟术式的单位,之后王群又率先提出腔镜下规范的淋巴结清扫的概念。“肺部肿瘤组织切除干净、淋巴结清扫干净在当时让腔镜手术的成功更具说服力。”王群说。 差不多同时期,王群带领团队从年开始摸索另一术式,就是腔镜下的食管癌手术,并在年首创侧俯位的食管癌手术,大大缩短了手术的时间,现在已经在全国推广,医院胸外科是第二个把腔镜的食管癌手术作为常规术式的单位。 此后,经过几年的摸索,到国外学习、吸取众家之长,他们又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一套成熟技术,首创了俯卧位胸腔镜食管癌切除术。接下去的两年中,胸腔镜微创手术在全国得以普遍推广。 随着胸腔镜微创手术的成熟,王群发现自己的病人越来越多。今年医院特地给胸外科加了一个病区,年手术量已经从既往的多例提高到多例,医院来说名列前茅。微创理念的改变 近年来,在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和食管癌手术成熟的基础上,王群又开始进行新技术的探索,在国内率先倡导微创理念的更新。 原来从开放手术到胸腔镜,从大的切口改成打洞的手术,实际上只是体现了切口的微创,而胸腔内部的肺叶切除、淋巴结清扫都没有任何的改变,但是外科的技术,是不是在肺叶手术、淋巴结清扫方面同样有微创的概念? 这几年,日本、美国都在提出肺组织切除范围的进一步微创。“早期肿瘤发现率增加,因此我们目前做的主要工作就是对早期小肿瘤的毛玻璃样结节(GGO)的患者做肺段切除术。我们根据肿块所在部位,选择肺段切除术,包括我们本院及外院的会诊,这种手术已经做了多例,这也是近来我们团队开展的新的技术,是我主推的理念。”王群说。 王群指出,未来,美国和日本的大型多中心临床试验结果发表后,亚肺叶手术一定会成为早期肺癌的标准术式之一。“早期的病人越来越多,晚期的病人越来越少,所以肺段切除术的理念会越来越广。对于早期肺癌患者,尽量保留正常的肺组织,病人的肺功能会更好,生活质量更高,从长远来看是一个非常值得推广的术式。” 肺段切除手术在胸外科领域是极为复杂的一项手术,要明显难于肺叶手术,只有医生把肺段支气管、动脉、静脉分得精细,才能保证手术不出意外,而腔镜下的肺段切除手术相对于开放手术要求更高。“这项技术的学习周期非常长,需要医生勤学苦练。”王群说。 此外,年开始,王群又在国内首推选择性淋巴结清扫的概念,即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肺癌,把淋巴结清扫范围做到更加微创和规范化。“从标准的清扫到后来美国推荐的系统性淋巴结采样,以及现在日本开展的对早期肺癌的选择性淋巴结清扫。从目前的数据来看,选择性淋巴结清扫还是很有说服力的,但还需要更多循证医学证据的支持。全世界在肺癌淋巴清扫方面的先驱者——日本国立癌中心已把这个作为标准的术式,有资料显示选择性淋巴结清扫和系统性清扫相比能够达到同样的存活率。日本主要的大型医学中心也已开始采用这个方法,而我们现在的系统性淋巴结清扫仍沿用日本数十年前的老方法。” 在王群看来,选择性淋巴结清扫可以节省手术的时间,减少创伤,减少术后出血和渗液等并发症的发生,减少术后患者的不适,是一种微创理念的革新。创新的脚步不停歇,王群带领的团队在年又在国内率先开始了对达芬奇机器人辅助食管癌根治术的探索,今后几年会在医院胸外科逐渐成为一个成熟的术式。“一开始推广这个概念的时候业界并不接受,这几年在学术上逐渐开始被认可。”王群说。
单孔胸腔镜手术 在微创理念的革新上,单孔胸腔镜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近年来,随着腔镜技术的日益提高,切口的数目有逐渐减少的趋势。有些医生采取单操作孔法,即一个观察孔和一个操作孔两个切口;单孔法则在胸部做一个3-4厘米的切口完成手术;也有学者在尝试剑突下单孔镜技术,目前还在不断发展。 王群指出,切口的位置及数目跟手术者的习惯有关,现在的主流还是标准的三洞法,但不同医生在操作上也有细节差异,大部分医生是站在病人的腹侧,也有少数是站在病人的背侧进行手术。除了三洞以外也有少数的医生采用四洞法,觉得四洞法暴露更方便,手术更流畅。 其实切口越少,对医生来说,显露和操作就会变得越加困难,手术时间也会延长。但这是一个过程,国际上做得最好的是西班牙的冈萨雷斯医生,他在单孔情况下,可以熟练完成很多高难度的手术。 “医院请他来做过演示,确实很好。单孔镜是未来腔镜手术发展的一个趋势,病人获益更大,术后痛苦更小,而且术后恢复也比较快。跟三洞法相较而言其切口位置偏前,肋间隙比较宽,对肋间神经的损伤比较小,病人术后的疼痛会更轻。原来常规的操作有个观察孔,医生在观察孔放镜子的时候,为了看清楚,就需要不停地转换位置,这样就会压迫到肋间神经而造成神经损伤。此外,后操作孔的肋间隙很窄,手术时较易出血,电凝刀止血也会损伤到肋间神经。而单孔法操作时,由于前面的肋间隙很宽,在操作过程中肋间神经受损的可能性会大大降低。”王群说。王群带领的胸外科团队已累计有多例的单孔镜经验,“科里有一批医生做得非常好,非常熟练,肺叶加淋巴结清扫手术一般在一个半小时就可以完成,已经接近三孔法所需要的时间。”王群说。他带领的团队及时开展这项术式,已经处于国内的领先地位。年年底,医院两位年轻医生在上海市中青年医师腔镜手术比赛中以单孔腔镜分获第一第二名。
推广技术经验 20年来,王群潜心钻研胸外科微创和腔镜手术,得到学术界认可,为患者开辟了治疗新路,减轻痛苦。在他的带领下,科室承担多项科研项目。不仅如此,在平时的查房与手术中,他把自己的临床技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医生,是大家心中公认的好老师。 王群告诉我们,微创的概念很早就提出来了,但发展一直比较缓慢。在初期的摸索阶段,大家的热情很高,所以年后,特别在、年是个快速成长和百家争鸣的时期。现在,摸索的过程已经完成,进入了成熟的阶段,但还是局限于一些大城市。就发达地区,上海、北京、医院,早期肺癌腔镜的手术比例都已经达到或接近80%。可以说在大城市,胸腔镜已经是一种非常成熟的技术了,被医务工作者及患者普遍接受。 但是,现在的问题是发展不均衡,发达地区可以将胸腔镜作为常规手术,医院却还是不能开展该类手术,现在的学术活动对他们很有好处。要把成熟的经医院,让他们少走弯路或不要走弯路,尽早掌握这门技术,对医生和病人都有很大的好处。 当自己团队技术成熟以后,王群致力于推广肺癌和食管癌的腔镜微创技术,他开设了教研班,目前已经培训了多名医生;通过电视卫星现场直播手术过程来推广技术,每年向全国20多个城市同时直播微创手术过程,收看人数每次都超过人以上;每年有超过20名进修医生来医院的胸外科进修。由于在微创技术方面的成就和对技术的无私传播和推广,年,王群被评选为英国皇家外科学院的院士。医学人文手术技艺也是抢险物资 在王群的从医经历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年4月和年8月赴四川芦山和云南鲁甸抗震救灾。 年4月20日,四川芦山发生7级地震,王群接到国家卫计委的救灾任务时,正在手术台上,手术向全国十八个省市的胸外科医师进行卫星转播,他聚精会神地展示着精湛的手术技巧,传播着规范化的胸外科手术理念。 王群回忆,在下午2点接到紧急通知时,他在手术台上报名成为医院医疗救援队的一员,候命奔赴灾区。他说:“作为一名外科医生,将完美的手术技艺作为最重要的抢险物资送到震区,送给灾民,是我们的最大心愿。” 下了手术台后,王群迅速赶往机场赶赴成都,当时行程并不十分清楚,专家组深夜到达成都后,连夜在成都开会讨论救援方案,随后投入救援。从灾区救出的伤员将在雅安分诊,重医院。抗灾结束后,国家卫生计生委下发了表彰通知,医院以及王群所在的抗震救灾医疗专家组都获表彰称号,称其不畏艰险,克服困难,出色完成了医疗救治任务。“在灾区,每天晚上开完会开到(次日)一二点钟,早上8点钟起来,自己唯一想到的就是要最大限度地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医者仁心,当时就觉得这是自己作为医生的一项义务和责任。”王群说。
QA食道癌术后如何护理?身体周刊对于具有一些基础性疾病或者夹杂症比较多的老年肺癌患者,对他们进行胸腔镜手术治疗有哪些适应证和禁忌证?现在已经逐渐步入人口老年化社会,老年人本身也是肺癌的高发人群,现在高龄肺癌患者也越来越多。老年患者术前必须做全身的综合评估,对心功能、肺功能以及肝肾功能等做一个全面的评估,评估身体的状况能不能耐受肺叶手术,如果不能耐受,就不能做。对老年人特别是80岁以上高龄的老人做手术,我们可能会更多选择一些非激进手术方法,比如说肺组织的切除范围,我们采取亚肺叶切除,做肺段、大楔就可以了,在考量远期生存的同时,还需有术后生活质量的评估。一个老年人术后无法康复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很大的负担,现在除了手术的手段以外,立体定位放射治疗(SBRT)也很好,它对一些小肿瘤的治疗效果也是可期的。所以,对老年肺癌的病人,我们会采用更多样化的治疗策略,身体条件好的可以选择手术治疗,手术相对比较保守些,可以考虑亚肺叶手术。身体条件不好的患者可以做一些SBRT治疗或者射频消融治疗。老年人的治疗主要是考虑两个因素:手术的安全性、有效性,以及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王群身体周刊食管癌患者的术后康复护理要注意什么?首先要强调定期复查,一两年内每3个月复查一次。规律复查有助于医生判断疾病有无复发、转移,指导患者调整生活状况,避免和减轻各种不适症状。食管癌患者的术后生活很苦,吃不好,体重明显下降。因为手术会导致消化道出现多种不良反应。最常见的问题就是吻合口狭窄造成的吞咽困难,胃动力减弱,贲门切除后带来的食欲下降、返酸、烧心,以及频繁腹泻等。复查中,主诊医生重在判断各种消化道症状的诱因,要帮助患者改善进食状态和营养结构,避免和处理腹泻。此外,疼痛,尤其是肩周痛、胸痛,也很常见。可以选择微创手术方式,加强术后锻炼,或服用止痛药,改善和减轻相关症状。王群身体周刊食管癌术后,患者为什么会出现食欲下降、返酸、烧心等消化道症状?食管癌术后,大部分病人都会有或轻或重的胃酸反流,半数以上患者会频繁出现返酸、烧心。首先,和手术范围有关,这是造成消化道不适的主要原因。食管癌手术会切断少量迷走神经,将胃上提替代食管。如此,胃的排空和蠕动性下降,食物难以下行。而具有抗反流作用的贲门也在手术中被切除了,无法阻止食物或胃酸上行。其次,和体位有关,如站着没问题,躺平后症状易出现。不同人在不同侧卧位时,表现也不一样。最后,和进食后的饱胀感有关。吃得多,更易不适。再次强调,食管癌是一个创伤非常大的手术。由于消化道症状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选择手术时一定要慎重,必须病理明确。王群身体周刊临床上有没有一些具体方法,能帮助患者减少或缓解消化道症状?总体原则是保证胃中存留食物尽量少,加速其排空和蠕动,尽可能降低胃内的酸度。可根据情况,选择以下四种方法:第一,要少量多餐。每顿少吃一些,多吃几顿,减少胃容物和负担。第二,用一些促进胃排空的药物,如吗丁啉、西沙必利等。第三,用一些制酸药。我们无法控制胃酸分泌,但可以用氢氧化铝、碳酸钙等制酸药物,中和胃酸,降低酸度,这能避免刺激吻合口,减少烧心痛等症状。第四,注意睡眠时的体位。把头垫高一些,或抬高上半身。此外,不同的手术术式可能引起不同程度的症状。要观察自己在侧卧位时,是否会出现不适。如果出现,则要避免这一姿势。王群点击阅读原文《东方早报》.4.25B10B11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