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叶颖江刘凡
文章来源: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1(4)
摘要直肠癌保肛术后吻合口漏是常见且严重的直肠癌术后并发症。国内外对吻合口漏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但是由于一直缺少规范化、有影响力的定义和诊断标准,导致文献记录中出现的名称和定义混乱,因此,本文就吻合口漏名称和定义及诊断标准的演变历史做一简要综述,以理清发展脉络,规范术语的使用。目前,国内学术界"漏"和"瘘"广泛混用现象普遍。
按照通用的定义和吻合口连续性中断的词意,现国内普通外科界广泛使用的"吻合口瘘"应当改用"吻合口漏"。通用的诊断标准有年发布的Clavien-Dindo分级标准和年国际直肠癌研究组发布的吻合口漏的定义和症状分级标准,两者互有优缺点。规范和统一地使用直肠癌保肛术后吻合口漏的定义和诊断标准,有助于提高临床安全性,也有利于学术交流。针对我国现状,仍需要大力促进吻合口漏定义和诊断标准规范化推广工作。
直肠癌保肛术后吻合口漏是常见且严重的直肠癌术后并发症。吻合口漏的危害表现在于肠内容物通过破裂的吻合口进入腹腔后,随之而来的是顽固的腹腔感染、盆腔脓肿和粪漏。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患者中,吻合口漏是最危险的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患者围手术期死亡的重要原因。尽管各种吻合技术和器械发展日趋完善,但由于影响吻合口愈合的因素较多,愈合不良成因复杂,吻合口漏仍有相当的发病率,且一旦发生,常导致严重后果。
一、吻合口漏的名称和定义
关于直肠癌保肛手术吻合口漏的记载,可追溯到19世纪末期Kraske术式的早期报道。早期文献里报道了部分患者死于腹膜炎和脓肿,但当时未认识到这是吻合口漏的后果,也没有对这种并发症进行专门的命名。随着吻合操作的增加,尤其是Dixon术式的推广,对吻合口漏的认识也逐步深入,但由于缺少规范化、有影响力的定义和诊断标准,导致文献记录中出现的名称和定义混乱,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吻合口漏的学术交流和规范治疗。
以英文撰写的文献报道中,常见的吻合口漏命名术语有多种。早期的直肠癌手术吻合口漏发病率很高,因并发症而死亡的病例司空见惯,但是由于早期对吻合口的连续性中断和因吻合口漏死亡的认识不足,并未将这种术后并发症给予单独的分类和命名,故早期文献中吻合口漏鲜有命名的术语。吻合口离断(anastomoticbreakdown,年)是较早用来描述吻合口不连续性的术语,最早见于胃肠吻合口漏的报道。
该词今天已很少使用,由于字面含义较重,现在多用于严重的吻合口漏、吻合的肠管接近完全分开的病例。20世纪70年代以来,研究吻合口漏的文献开始增多,描述吻合口漏的术语也多在此时问世,包括吻合失败(anastomoticfailure,年)、吻合口裂开(anastomoticdehiscence,年)、吻合口漏(anastomoticleakage/leak,年)、吻合口功能不全(anastomoticinsufficiency,年)、吻合口分离(anastomoticseparation,年)、吻合口缺陷(anastomoticdefect,年)等。这些术语都用来描述吻合口连续性中断造成的内外相通,但从词意的演化来说,越早出现的词汇,往往从形态异常的角度来描述病变,后期的词汇更注重描述疾病的本质。部分词汇首先出现在以非英文语言发表文献的英文摘要中,这可能是不同语言、文化中对漏的理解不同造成的命名偏差。虽然描述吻合口漏的术语较多,但现在学术界最常使用的英文词汇仍然是"anastomoticleakage"或"anastomoticleak",尤以前者应用最为广泛,是描述吻合口漏的标准术语。
虽然上述英文中的吻合口漏术语存在多种版本,但是语义基本相通,歧义不大。反观国内,我国的吻合口漏术语则误写误用现象严重,主要表现为"吻合口漏"和"吻合口瘘"两个术语长期不加以区分,在学术界广泛混用。首先,按照通用的定义和吻合口连续性中断的词意,标准的术语应当使用"吻合口漏",这里的"漏"对应了英文的"leak"或"leakage"。
漏的通用解释是"物体由孔或缝隙通过";而"瘘"的解释为身体内因发生病变而向外溃破所形成的管道,病灶里的分泌物由此流出。因此"瘘"相当于英文中的"fistula",根据第20版《克氏外科学》,其定义为:"Afistularepresentsanabnormal北京最好的治疗白癜风的医院白癜风初期怎样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