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4月28日,由微创心通公司主办的第三期“杨帆起航”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TAVR)术式医院落下帷幕。
在第三期培训班第三周手术直播中,杨剑教授团队为大家带来两例精彩的TAVR手术演示,其中一位病例为75岁男性患者,一例为72岁男性患者,两者均为主动脉瓣狭窄、心功能IV级。两位患者采用微创心通公司的Vitaflow瓣膜进行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并同时使用西安马克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3D打印模型和模拟器技术进行术前模拟以及术后复盘。
病例详情
病例一
基本情况
患者年龄75岁,男性,间歇性气短、胸闷、胸痛1年余,近1月反复发作并加重。就诊后,诊断为主动脉瓣狭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功能Ⅲ级、肾动脉狭窄、肾性高血压,双侧股动脉。
术前CT显示:Type1型二叶瓣,左右瓣叶嵴部融合伴钙化,瓣环平面可见钙化,瓣叶重度增厚、重度钙化;无冠窦较左右冠窦略偏大,左右冠窦基本大;冠脉开口高度可;升主动脉、腹主动脉扩张,升主动脉、主动脉弓部、腹主、左右髂总动脉可见钙化斑块。
手术策略
杨剑教授团队结合术前检查及计算机三维重建与马克医疗提供的3D打印患者主动脉根部模型综合评估结果,认为该名患者为传统的外科开胸手术的高危患者,因此选用Vitaflow27瓣膜经股动脉实施主动脉瓣置换手术成为首选。
三维建模:
3D打印模型:
手术过程
选择右侧股动脉入路,将先期对侧的猪尾换至无窦底端,交换猪尾导管将超硬导丝置入左心室,并沿着超硬导丝选择20mm球囊进行预扩张,预扩后无瓣周漏,有明显腰征,冠状动脉显影正常。
术中根据造影检查定位键分布情况将支架瓣膜送入相应位置,医院TAVR团队细心操作下,进一步精准定位。在高速临时起搏下,新的人工瓣膜缓缓释放,最终成功落在在预定目标点。顺利植入瓣膜后,有极少量反流,瓣膜形态不太理想,经24mm球囊后扩张,反流得到改善,瓣膜更加贴合。
病例二
基本情况
患者年龄72岁,男性,间歇性心悸、气短、胸闷、胸痛3年,近3个月加重。就诊后,诊断为主动脉瓣狭窄、二尖瓣狭窄伴关闭不全、心功能IV级。
术前CT显示:TypeI型二叶瓣,左右、右无窦瓣叶嵴部融合,瓣叶重度增厚、轻度钙化;无冠窦较左右冠窦略偏小,左右冠窦基本大;冠脉开口高度可;升主动脉扩张,主动脉弓部、降主、腹主动脉可见钙化斑块。
手术策略
杨剑教授团队结合术前检查及计算机三维重建与3D打印患者主动脉根部模型综合评估,结合该名患者为传统的外科开胸手术的高危患者,年龄较大,心肺功能差,常规的开胸手术风险极大,患者难以耐受,与患者家属商议,决定安全至上,取右侧股动脉为主入路;植入30mmVitaflow瓣膜,实施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手术。因患者术前多次会诊EF值都在20%左右,故手术将在ECMO辅助下完成。
三维建模:
3D打印模型:
手术过程
选择右侧股动脉入路,术中根据造影检查定位键分布情况将支架瓣膜送入相应位置,杨剑教授与团队提前预防性应用ECMO辅助,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后有条不紊进入输送系统,在次/分快速起搏下精准定位、新的人工瓣膜快速释放,最终落在比预定目标点稍低的位置,释放瓣膜后,反流量较大,杨剑教授团队迅速在圈套器辅助下,进行第二次瓣膜置换,用于解决术中瓣膜位置过深造成的瓣周漏。经26mm球囊后扩张,反流得到改善。造影显示瓣膜释放后位置、形态理想,瓣叶开闭正常,流速正常,未见瓣周漏。术后患者心脏功能得到即刻显著改善。
术后复盘
术后,现场的学者利用体外循环模拟器系统现场模拟TAVR手术中导管介入、导丝跨瓣、球囊及瓣膜选择及其他器械练习等,让接受培训的术者可零距离学习TAVR手术操作技巧,为其日后进行相关临床操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
TAVR手术体外模拟器
名称: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手术(TAVR)动态模拟器
功能:
1.真实解剖分析:
钙化的分布、瓣叶的形态、冠脉的开口高;
瓣环的大小、模拟真实脉动
2.模拟手术操作流程:
入路的建立、输送器的介入、瓣膜的定位和释放
3.医生培训教学:
对器械操作的熟练程度、导丝跨瓣练习;
对不同病变情况瓣膜进行模拟
4.产品的演示
5.多模态评估:
TAVR术前冠脉阻塞风险评估;
TAVR术前瓣周漏风险与获益评估;
TAVR术前传导阻滞风险评估;
TAVR术前纯反流病例模拟评估
特点:
仿生硅胶材质,介入练习时可获得良好的物理反馈;定制化设计,可模拟各种入路形状和介入角度;重量轻,携带方便。
3D打印技术对术前多模态评估,复杂解剖信息表达,术前动态模拟、风险预测,甚至在瓣膜手术策略制定方面有着传统影像学评估所不具备的优点,能够进一步实现个体化精准医疗,有的放矢。
马克医疗
心血管3D打印服务提供者
马克医疗致力于成为心血管3D打印领域最具创新精神和领先技术的高新企业,公司将不断为全球医生和患者提供优秀的创新型产品,为实现个性化精准医疗的目标不断努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