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今日是大众医学助手陪伴您的第天
截止今日已收录医学笔记共计篇
大众医学助手提醒您
今日别忘记阅读收藏哟!
对本平台有要求及需要寻找的文章,请在下方留言!
九月阅读排行榜中医方剂歌诀总结版
黄帝内经经典语录背诵版
黄帝内经句经典原文集锦
中医诊断及用药歌诀
沈氏妇科十二法共享版
妇科用药精髓条珍藏版
民间验方秘方集
中医针灸学穴位歌诀背诵版
中医入门七言诀
中医入门必背知识点
特别提示本篇内容仅限于中医临床医师辨证论治使用,禁止非医护人员采用,若因私自采用出现的任何后果,与本平台无关。
今日文章中词词典大众医学助手提醒您阅读愉快(拼音H)第十篇火痰毒病名。《外科真诠》卷上:“火痰毒生于耳后上下,坚硬如疬,皮色不变,小儿多有此症。”宜内服消瘰丸,并以火酒磨槟榔外搽。
火天夺日证名。系指白睛红赤,肿胀高起的证候。《目经大成》。卷二:“天廓(指白睛)尽情肿起,色紫碧,状如败猪肺,看得怕人,甚者并风轮包倒,不见金井,故曰火天夺日”。参见形如虾座条。
火头痛病证名。即火邪头痛、火热头痛。《医学六要·头痛》:“火头痛,寸口脉洪而大,证兼口干目赤等火证者,上焦实火也。”多由阳明胃火上冲所致,证见头部跳痛或胀痛,或痛连颊齿,或自耳前后痛连耳内,烦热口渴,便秘,脉洪大。治宜清热泻火止痛,用白虎汤、清降玉女煎、一味大黄散等方。
火位运气术语。君火相火所主之位。《素问·至真要大论》:“火位之主,其泻以甘,其补以咸。”张景岳注:“火之主气有二:春分后六十日有奇,少阴君火主之,二之气也;夏至前后各三十日有奇,少阳相火主之,三之气也。”
火陷证名。疮疡内陷中三种陷证之一。见《疡科心得集》卷上。高秉钧分疮疡三种险证中之犹有三陷变局,即“火陷、干陷、虚陷也。”他认为“火陷者,气不能引血外腐成脓,火毒反陷入营,渐致神迷,发痉发厥。”证见:疮色紫暗,疮面干枯无脓汁,根盘散漫,壮热口渴,便秘尿赤,烦躁不安,神昏谵语,舌绛脉数等。治宜清营凉血解毒,并投补益之剂,内服可选用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加人参、生黄芪之类,或选用清营汤,配以安宫牛黄丸、紫雪丹等。外治法参见有头疽条。
火陷疔病名。疔疽之发于唇口而色赤黄者。出《外科正宗》卷二。该病多生于唇、口、手掌指节间,初起症见局部生一红黄色小疱,痒痛间作,或痛痒剧烈难忍,甚则左右肢体麻木,寒热交作,头晕眼花,心烦发躁,或更言语昏愦。多因心经毒火蕴结而成,故名。或名心疔。治参疔疮条。
火邪①病因学名词。系六淫之一。详火条。
②病证名。指太阳伤寒误用火熏所致之病。《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经不解,必圊血(便血),名为火邪。”
火邪经闭病证名。经闭证型之一。指由于内热火炽,血被热灼导致经闭。出秦之祯《女科切要》。由于内火所在脏器、经脉之不同,虽同是经闭,但出现之兼证不同,治方亦异。内火炽灼肺经,气壅热闭,以致经闭,兼见喘嗽肩痛,治宜清金利气,方用清肺饮合地骨皮饮。火灼心经,兼见夜寐多梦、烦躁,治宜清心火,养心血,实火用三和汤、导赤各半汤,虚火用清心莲子饮、补心丹。肝经火旺者,兼见胁肋刺痛,小腹火热上冲,治宜清血室之火,方用芩连四物汤合小柴胡汤。脾经血燥者,兼见大便干结,治宜滋阴清脾,方用《证治准绳》当归饮、栀连戊己汤。肾水不足,阴虚火旺者,兼见头晕腰酸而经血不通者,治宜滋阴壮水养血,方用知柏四物汤。
火邪头痛病证名。胃火上冲所致的头痛。又名火头痛、火热头痛。《景岳全书·头痛》:“火邪头痛者,虽各经皆有火证,而独惟阳明为最。正以阳明胃火盛于头面,而直达头维。故其痛必甚,其脉必洪,其证必多内热,其或头脑振振痛而兼胀,而绝无表邪者,必火邪也。”详见火头痛、火热头痛条。
火泄病证名。因火热之邪影响肠胃功能所致泄泻。又称火泻、热泄。见《证治汇补·泄泻》:“火泄者,暴注下迫,焦黄秽臭。”《杂病源流犀烛·泄泻源流》:“火泄,即热泄,脉数实,腥痛肠鸣,口干喜冷烦渴,小便赤涩,后重如滞,泻水,痛一阵,泻一阵,泻后尚觉涩滞,仲景谓之协热自利是也,宜黄芩芍药汤。”参见热泻、火泻条。
火泻病证名。又称热泻、火泄、协热自利。《万病回春·泄泻》:“火泻者,腹中痛一阵泻一阵,后去如汤,后重如滞,泻下赤色,小水短赤,烦渴,脉数。”参见火泄、热泻条。
火薪脉脉学名词。系一种脉象。脉来如火燃薪,焰势甚盛。《素问·大奇论》:“脉至如火薪然,是心精之予夺也,草干而死。”
火性炎上病因病理学术语。系借用五行学说中阐述火焰上炎的现象以比喻火邪致病时其病变有向上趋向的特点。如火热伤肺则见喘咳、咯血、鼻衄等症;火迫心神,则见头痛、呕吐、昏迷、谵妄等症;阴虚火旺则见烦躁、咽痛、声嘶、齿龈出血、耳鸣等症,均属火性炎上的病变。
火牙痛病证名。系指牙痛之因于火者。火有虚实之分,实火者,多由阳明胃火上炎所致,牙痛得凉痛减。治宜泻火解毒,可选用清胃散、玉女煎等加减。因于虚火者,多由肝肾阴虚,虚火上炎所致。治宜滋阴降火。可选用知柏地黄汤、左归饮等加减。参见牙痛条。
火眼病名。见《肘后备急方》卷六。即风火眼。详该条。
火疡病名。见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二。康维恂《眼科菁华录》认为:睥眦气轮,初如椒疮榴子,或圆或长,状如红豆,此因从内而生,非同瘀积于外易消之比。即火疳,详该条。
火疫病证名。指因火气过盛而引起的传染性、流行性疾病。《素问·本病论》:“赤气彰而化火疫,皆烦而躁渴,渴甚。”
火郁病证名。五郁之一。心火怫郁之症。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杂病源流犀烛》卷十八:“火郁之病,为阳为热,脏应心,腑应小肠、三焦,主在脉络,伤在阴分。”证见全身不适,少气,咽喉肿痛,口干舌苦,脘腹疼痛,目赤头晕,烦闷懊憹,潮热颧红,咳嗽痰喘,身生疿疮等。火郁发之,可用发郁汤、发火汤或通火汤等方治疗。
火郁喘病证名。因火邪内郁而致气喘。见《杂病源流犀烛·咳嗽哮喘源流》。由邪热内郁,肺气壅遏不宣而成,症见喘促、厥逆、神情闷乱等。治宜宣散蓄热,用逍遥散加茱连等。《医宗金鉴·喘急死证》:“面赤浮肿,谓之火郁之喘,宜泻白散。”
火郁发之治疗学术语。系一种治疗原则。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王冰注:“火郁发之,谓汗令疏散也。”火郁,指热邪郁而内伏;发,发泄,发散。如温热邪至气分,症见身热、心烦,口渴无汗,舌苔粗黄,须辛凉透达,使病人微汗,则气分热邪可以向外散发,亦即透卫泄热。又如火郁抑于内,非苦寒沉降之剂可治,用升阳散火汤使其势穷则止。
火郁嗽病证名。由痰郁火邪引起的咳嗽。《明医杂着》卷二:“火郁嗽,为痰郁火邪在中,宜开郁消痰。”因肺胃蕴热,痰气不利者,用诃子及香附、瓜蒌仁、半夏曲、海石、青黛、黄芩为末,蜜调为丸,噙化。因脾肺不清,气郁痰滞者,用二陈汤加山栀、枳壳、桔梗。因怒动肝火,脾土受克,用四君子汤加山栀、柴胡。《赤水玄珠》卷七:“火郁嗽用诃子、海石、瓜蒌仁、青黛、半夏曲、香附以开之。”
火郁胃脘痛病证名。因肝火郁热所致胃脘痛。见《类证治裁·胃脘痛》。《医醇剩义》卷四:“肝为将军之官,其体阴,其用阳,故为刚脏。一有郁结,气火俱升,上犯胃经,痛连胁肋。”其痛发则连日,脉必弦数。治当苦辛泄热,以姜汁炒黄连,山栀泻火为君,香附、川芎、陈皮、枳壳开郁为臣,反佐炮姜从治为使。亦可随症选用化肝煎、一贯煎。
火运运气术语。五运之一。火主戊癸,凡戊年、癸年均属火运。《素问·天元纪大论》:“戊癸之岁,火运统之。”
火运临午运气术语。出《素问·六微旨大论》。戊为火运,午为火的正位,中运火与岁支午同气,故所指即戊午年为岁会。参见岁会条。
火胀病证名。鼓胀之一。见《张氏医通·鼓胀》:“如面色枯槁,肢体消瘦,单腹胀急而块垒不平者,皆属火胀。此非水肿,无虑助肾水之邪也。”若误服金匮肾气丸等药,可急投黄连、黄柏、金铃子、白芍之类,乃用桂附少许,热因热用,庶可挽回。若喘泻肢枯,脉无胃气,多属危重。参见鼓胀条。
火针针具名。出《备急千金要方》。又名煨针、燔针。现代多用不锈钢制成,长3-4寸,体粗圆,尖锐利,柄用角质或竹、木制作。出有用钨丝、钼丝制作者,形同毫针,略较粗长,受热散热较快,不易变形。使用时将针烧红,于选定部位速刺速出。应注意掌握深浅、部位,凡血管、内脏及关节附近等处禁用。主要用于痈疽、瘰疬、顽癣和痹症等。或指古代九针中的大针。见该条。
火证喉痹病名。见《景岳全书·杂证谟》卷二十八。指喉痹之因于火者。分两种情况:
①由肝胆实火所致者,咽喉红肿明显,疼痛甚剧,壮热烦渴,口苦胁痛。治宜清泻肝胆实火。用龙胆泻肝汤加减。
②由阳明胃火炽盛所致者,咽喉肿塞疼痛,吞咽不利,烦渴引饮,大便秘结,恶热汗出。治宜清热泻火,解毒消肿。先用大承气汤,后用黄连解毒汤等加减。
火中病名。类中风之一。见《医宗必读·类中风》。又名中火。《医学心悟·类中风》谓火中由将息失宜,心火暴盛,肾水虚衰,不能制之所致。证见猝然昏倒,不省人事,言语不出,口眼歪斜,瘫痪,面赤,烦渴,便秘等。心火盛实者,治宜清心泻火,宣窍宁神,方用牛黄清心丸、凉膈散。肾阴不足,虚火上炎者,治宜滋水敛火,用六味地黄丸或灭火汤。痰多者,治以贝母瓜蒌散加减。
火珠疮病名。出《外科真诠》卷下。由心肝二经热毒炽盛而成。多生于头皮。初起患处皮肤红赤,中心起疱疹,明亮如珠,焮痛如烙。治宜凉血解毒。内服解毒泻心汤。外用生萝卜汁或大黄加醋少许和匀调涂。类今之非典型带状疱疹。发生于腹部者,也可配合使用梅花针治疗。
火珠疔病名。属痘疔。生于鼻窍中,气息难出,息如喷火,面赤眼红,口渴烦躁,痰涎上涌,食不能入。急宜内服清瘟败毒饮,外涂黄连膏。本病属中医之危急病证,治宜从速。
或中经穴别名。见《千金要方》。即彧中。参见该条。
惑①疑惑、犹疑不定。《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惑,疑惑、犹豫、浊乱而志不一也。”
②精神散乱、幻视幻觉。《灵枢·大惑》:“卒然见非常处,精神魂魄,散不相得,故曰惑也。”
③“蚀于喉”之狐惑病。《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
霍乱病名。又称触恶。泛指突然剧烈吐泻,心腹绞痛的疾病。《灵枢·五乱》:“清气在阴,浊气在阳,营气顺脉,卫气逆行,清浊相干,乱于胸中,是谓大悗。……乱于肠胃,则为霍乱。”《诸病源候论·霍乱病诸候》:“霍乱者,由人温凉不调,阴阳清浊二气有相干乱之时,其乱在于肠胃之间者,因遇饮食而变发。”《杂病源流犀烛·霍乱源流》:“皆由中气素虚,或内伤七情,或外感六气,或伤饮食,或中邪恶、污秽气及毒气,往往发于夏秋。”
①指剧烈吐泻且有传染性的病症。《伤寒溯源集·霍乱证治》:“此皆六气胜复之变也,……或为诸寒湿之间气客气所胜者亦然,且尤于阴晴风雨,酷暑暴寒之中,每每有之。一家之中,一里之内,或阖境皆然,乃时行寒湿也。”症见突然心腹绞痛,上吐下泻,躁乱烦闷,甚则转筋,手足厥逆等。治宜温阳散寒为主,如附子理中汤、急救回阳汤、活血解毒汤、急救回生丹、卫生防疫宝丹等。外治可用刺法、熨法、刮痧法等。危重时宜中西医结合抢救。
②指严重吐泻的病症。多因暑天感湿,或饮食失节所致。《医学入门》卷二:“三焦,水谷道路。邪在上焦,吐而不利;邪在下焦,利而不吐;邪在中焦,上吐下利。病因饮食不节,清浊相干,阴阳乖隔,轻者止曰吐利,重者挥霍扰乱,乃曰霍乱。”《医学心悟》卷三:“又有暑天受湿,呕吐泻利,发为霍乱。此停食伏饮所致。宜分寒热治之,热者口必渴,黄连香薷饮主之;寒者口不渴,藿香正气散主之。”根据病因与症状的不同,又分干霍乱、湿霍乱、暑霍乱、热霍乱等,详见各条。
霍乱烦渴病证名。渴证之一。指霍乱吐泻耗伤津液而致的口渴。《圣济总录》卷三九:“霍乱吐利之人,重亡津液,则藏气不和,上焦热,津液不足,故霍乱而烦渴也。”《症因脉治》分为外感霍乱烦渴和内伤霍乱烦渴。外感霍乱烦渴者,吐泻之后心下烦闷,唇干燥,口渴引饮,脉多沉滑或躁疾。宜用知母石膏汤、葛根清胃汤、人参白虎汤等方。内伤霍乱烦渴者,吐泻之后心烦而渴,渴不引饮,口干而唇舌不干,脉沉细而软,或躁疾、或浮大而空。宜用人参生脉散、六味地黄丸、独参汤等方。
《霍乱论》霍乱专着。二卷。清·王士雄撰于年。年作者予以重订,改名为《随息居重订霍乱论》。上卷论霍乱病情及防治法;下卷引述古代名医及王氏个人有关霍乱的临床医案。对霍乱常用药物的药性和若干治疗方剂的适应症等也做了明确的分析和介绍。是一部较有影响的专着。现存清刻本和几十种近代刊本。年后有排印本。
霍乱痧病名。痧证之一。《杂病源流犀烛·痧胀源流》:“霍乱痧,痛而不吐泻者,名干霍乱,毒入血分也,宜放痧。新食宜吐,久食宜消,食积下结宜攻。痛而吐泻者,毒入气分也,宜刮痧;有痧筋则放,宜调其阴阳之气。须知肠胃食积,宜驱不宜止,止则益痛。若吐泻而后痛者,此因泻粪秽气所触,宜用藿香正气散。须防食积血滞,或消或攻,或活血,山药、茯苓不可乱施;燥湿之品,温暖之药,俱在所禁。干霍乱盘肠大痛,先放痧,后即服药。”方宜宝花散与润下丸。参见痧、霍乱条。
《霍乱审证举要》霍乱专着。一卷。清·连文仲撰。刊于年。书中论述霍乱阴证、阳证,参考西说以阐发各地不同的水土气候对霍乱发病的影响,列表辨析霍乱诸证的脉证特点。末附王孟英《霍乱论》中一些方剂、连氏经验方及外治、针灸各法,曹炳章又增补霍乱寒热辨证等内容。现存清刻本,后编入《中国医学大成》本。
《霍乱新论》霍乱专着。
①清·姚训恭撰。不分卷。刊于年。作者论述霍乱病的脉、舌、证、治,分析其死候;并重点介绍其先辈所传的霍乱效方,末附作者医案。
②恽铁樵撰。一卷。作者以中西汇通的观点,列述霍乱的病因、病状、病理、病机、用药以及干霍乱、妊娠霍乱、产后霍乱等不同的证候表现和治法。并介绍了霍乱效方辟瘟丹。现存清刻本、民国铅印本。又辑入《药盦医学丛书》中。
霍乱转筋病名。又称转筋霍乱。指因霍乱吐利而筋脉挛急者。多由大吐大泻,津液暴失,耗伤气血,筋脉失养,或复感风冷所致。《诸病源候论·霍乱转筋候》:“霍乱而转筋者,由冷气入于筋故也,足之三阴、三阳之筋,起于人足趾;手之三阳、三阴之筋,起于手指,并循络于身。夫霍乱大吐下之后,阴阳俱虚,其血气虚极,则手足逆冷,而荣卫不理,冷搏于筋,则筋为之转,冷入于足之三阴三阳,则脚筋转,入于手之三阴三阳,则手筋转。”《圣济总录·霍乱门》:“霍乱转筋,缘风冷伤于三焦,传于脾胃,得冷则阳气不得宣行,致四肢筋络不得舒缓,此盖中下不足。其候冒闷不安,胫筋挛结,脔肉紧痛,反急于上,盖足阳明之经虚,膀胱之脉寒也。”《罗氏会约医镜·论霍乱》:“今既吐既下,血气大损,津液顿亡,宗筋失养,必致挛缩,甚则阴缩舌卷,为难治。经曰: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热则筋弛纵不收。此转筋霍乱,正反折筋急之病。”治疗宜理中丸、胡椒汤、木瓜汤、金苓露、鸡舌香散等方,并可配合灸法施治。参见霍乱、寒霍乱、热霍乱等条。
洪洪玕(-年)太平天国将领、医生。广东花县人。始于乡里行医授徒。年赴天京(南京),封为玕王,参理朝政。于朝中涉及医药卫生者颇多,医院、考试医师、注重环境卫生等,医院两所。年天京被围,调兵于江西,被俘,就义于南昌,年43岁。
《回生集》医方著作。二卷。清·陈杰辑。刊于年。作者在自序中曾有“请乩”之语,盖以自神其说,实际上本书选方以民间验方为主。卷上为内科诸病验方;卷下为外症、女科、小儿等病,共余方。现有初刻本等十余种清刻本,年石印本及《珍本医书集成》本。
回食单病名。《焦氏喉科枕秘》卷一:“此症因气郁有痰而生,在喉中两边,两条红色为甸气。在喉小舌下紫红色点如豆大,名梅核。若丁下无核,定在前舌根下,或在左,或在右,中必有青筋系在腭。或白色如蚬肉,似桃胶……两边红筋垂下,久则前心后背疼,且嗳气,喉中若虫行。骨梗噎气阻食,或犯之即痛。”治宜理气解郁,祛痰散结。可选用黄连温胆汤、半夏厚朴汤加减。即甸气。详见该条。
回旋灸灸法中悬起灸之一种。指将艾条燃着的一端在施灸部位上方一定距离处作回旋运动,给患者以较大范围的温热刺激。适用于风湿痛,神经麻痹等。
回阳九针穴治疗阳气脱绝的九个主要穴位。出《针灸聚英》。即哑门、劳宫、三阴交、涌泉、太溪、中脘、环跳、(足)三里、合谷。
回阳救逆治疗学术语,系温法之一。回阳,挽回阳气;救逆,救治厥逆。多用于阳气将脱的危急证。症见汗出不止,呕吐泻利,四肢厥冷,身体疼痛,脉微欲绝等,急用四逆汤或参附汤之类温经散寒,回阳救逆。
《洄溪脉学》脉学著作。一卷。原题清·徐灵胎撰。本书阐析脉位、审象、因形气以定诊等总论内容,分述大、小、清浊诸脉,冲阳、太溪脉、真脉、孕脉、五脏脉,新病久病、高、章、纲、煠卑、损、太素脉等。内容较之传统脉学有一些差异,又非系统之作,但论述简要,颇能发挥己见。后编入《徐灵胎医学全书》中。
《洄溪医案》医案著作。清·徐大椿撰。初未刻印,年由王士雄根据抄本编辑并加按语刊行。所收医案以内科杂证为主,治法灵活多变,随证而施,并有不少独到的临床见解,对读者颇多启发。现存多种清刻本。
回发五处经外穴名。《千金要方》卷十四引徐嗣伯灸治风眩:“灸法,以绳横度口至两边,既得口度之寸数,便以其绳一头更度鼻,尽其两边两孔间,得鼻度之寸数,中屈之,取半;合于口之全度,中屈之;先觅头上回发,当回发灸之。以度度四边左右前后,当绳端而灸。前以面为正。”即以头顶旋毛正中及其前、后、左、右共五处。先用绳量患者两口角间长度,再量两鼻孔外缘间长度,以其全长的中点置于头顶旋毛正中,前后与头正中线合,两端是穴;再以此绳与正中线成十字交叉,左右两端也是穴。主治头风眩晕。灸随年壮,每年三次。
《回澜社医书四种》医学丛书。汪绍达辑。刊于年。包括《叶天士家传秘诀》、《慎疾刍言》、《李翁医记》及(日)今村亮《医事启源》四种。现存年上海回澜社影印本。
回气经外穴别名。即回气。参见该条。
(拼音J)第一篇湔浣(jiān)洗濯。《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湔浣胃肠。”
蠲(juān)祛除、除去。《素问遗篇·刺法论》:“泻盛蠲余,令除斯苦。”
击法推拿手法名。用空拳或手指、手掌尺侧面、桑枝棒等由轻到重,有节奏地敲打治疗部位。有促进气血运行,消除疼痛,缓解肌肉痉挛等作用。
击仆①古病名。出《灵枢·九宫八风》。又称仆击。指突然仆倒的病症,即卒中。多由人体正气先虚,而为邪风入中所致。《医学纲目·肝胆部》中风:“其卒然仆倒者,《经》称为击仆,世又称为卒中。”
②指击仆损伤而言。是外伤性的致病因素之一。见《灵枢·邪气藏府病形》。
击探天鼓自我按摩方法名。又称鸣天鼓。两手掌掩耳,手指置脑后,以食指压住中指,再滑下轻弹后脑部,耳内声如击鼓。有清头脑,防耳疾和强身等作用。《圣济总录》卷一百九十九:“天鼓者,耳中声也。举两手心紧掩耳门,以指击其脑户。常欲其声壮盛,相续不散。一日三探,有益下丹田。”
击天鼓导引功法名。即击探天鼓。又称鸣天鼓。以两手掩耳抱头,用除大拇指外的其余八指叩击后脑勺。有通血脉、激发内气的作用。《道枢·太白还丹篇》:“以左右掌掩其耳,用其指击顶后,左三右四,是为击天鼓。”《圣济总录》卷一百九十九:“天鼓者,耳中声也。举两手心紧掩耳门,以指击其脑户。常欲其声壮盛,相续不散。一日三探,有益下丹田。”
击天磬导引功法名。即叩右齿。《杂病源流犀烛》引《养性书》:“齿宜朝暮叩以集神。……若辟邪秽,叩右齿,名曰击天磬。”
饥饱咳嗽病证名。饥饱伤脾,痰食积滞不化引起的咳嗽。见《不居集》卷十五。《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不内外因咳嗽》:“病者中满腹胀,抢心痛,不欲食,此因饥饱伤脾。”治宜健脾消食以止咳,可用保和丸等方。参见咳嗽、脾咳条。
饥不能食证名。知饥而不能食。多因邪结胸膈、脾胃津竭、火热上冲、痰涎上壅等所致。《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宜用瓜蒂散。”《医碥》卷二:“其有饥而不能食者,脾热则消谷而饥,本欲食,因胃脘枯槁不能纳,或火热上冲,或痰涎上壅食不得下也。”参见饥不欲食条。
饥不欲食证名。感觉饥饿而不想进食。出《素问·至真要大论》。有因胃虚有热所致者,宜六君子汤加黄连;有因肾阴虚,虚火乘胃者,宜六味丸加肉桂、五味子;有热病后余热未尽者,可用人参白虎汤(《张氏医通》卷九)。
饥疝病名。饥饿时腹痛之称。出《肘后备急方》卷一。该病之发多因寒邪侵犯胃经所致。《诸病源候论》卷二十:“阴气在内,寒气客于足阳明、手少阴之络,令食竟必饥,心为之痛,故谓之饥疝。”证见饥饿时出现腹部疼痛,故名。治宜用龙胆、附子、黄连各等分,共研细末,每服3克内服之。
饥伤病证名。因饥饿致伤。出《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景岳全书·杂证谟》:“凡失饥伤饱,损及脾胃,多令人胸膈痞闷,不能消化……神体困倦。”饥饿损伤肠胃,初宜少予清稀粥,逐次增量,待其胃气恢复,则饮食渐趋正常。不可骤然饱食,以免重伤脾胃。治宜调养脾胃,用木香人参丸或大健脾丸去黄连等。
机即髀枢。《素问·骨空论》:“坐而膝痛治其机……侠髋为机。”王冰注:“髋骨两傍相接处。”《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髋骨外向之凹,其形似臼,以纳髀骨之上端如杵也,名曰机。”参髀枢条。
机关①解剖部位名。指人体之骨关节。《骨释》:“凡肘、腋、髀枢两端相接骨,通曰机关,亦曰关。”《素问·厥论》:“机关不利者,腰不可以行,项不可以顾。”关节灵便与否,多与足阳明胃经有关。《素问·痿论》:“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
②经穴别名。《千金要方》:“卒中风口噤不得开,灸颊车二穴。穴在耳下八分,小近前。”又《千金翼方》:“凡卒中风口噤不开,灸机关二穴,在耳下八分近前。”两者内容相同。《针灸资生经》等据此将机关作颊车别名。
机关之水解剖结构名,指筋骨关节周围聚积的液体。《灵枢·九针十二原》:“大针者,尖如梃,其锋微员,以泻机关之水也。”
肌痹病名。
①寒湿侵袭肌肤所致的痹症。又名着痹、湿痹。《素问·长刺节论》:“病在肌肤,肌肤尽痛,名曰肌痹,伤于寒湿。”《圣济总录》卷十九:“肌痹,其状皮肤弗营,肌肉XX(同顽)厚而不仁是也。”《张氏医通》卷六:“肌痹者,即着痹、湿痹也。留而不移,汗出,四肢萎弱,皮肤麻木不仁,精神昏塞。”治用天麻丸、细辛汤、神效黄芪汤、五痹汤等方。参见湿痹条。
②即脾痹。《症因脉治》卷三:“脾痹之症,即肌痹也。四肢怠惰,中州痞塞,隐隐而痛,大便时泻,面黄足肿,不能饮食,肌肉痹而不仁。”参见脾痹条。
肌腠又名肉腠、分、分理。肌肉的纹理。《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肌腠疮疡。”
肌肤肌肉皮肤的通称。
肌肤不仁证名。指皮肤不仁。《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邪在于络,肌肤不仁。”详见皮肤不仁条。
肌肤甲错证名。皮肤枯燥如鳞甲交错之状。因于血内结、肠痈脓滞,或温邪久留,阴液耗伤,津血不能荣润皮肤所致。《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肌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庶^虫)虫圆主之。”《诸病源候论·肠痈候》:“肠痈者,由寒温不适,……血气蕴积,结聚成痈,热积不散,血肉腐坏,化而为脓。其病之状,小腹重而微强,抑之即痛,小便数似淋,时时汗出,复恶寒,其身皮皆甲错,腹皮急,如肿状。”《温病条辨·下焦篇》:“邪气久羁,肌肤甲错。干血内结者,用大黄(庶^虫)虫丸;肠痈脓滞者,用薏苡附子败酱散;温邪久羁伤阴者,用复脉汤等。”
肌极病证名。肌肉瘦弱较甚而无光泽。又称肉极。《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肌极,令人羸瘦无润泽,饮食不生肌肤。”详肉极条。
肌绝病状名。指肌肉萎缩枯槁。《素问·痹论》:“淫气肌绝,痹聚在脾。”
肌衄证名。非外伤之肤表出血。又名血汗,亦称红汗。《证治要诀·诸血门》:“血从毛孔而出,名曰肌衄。”气血亏虚,血随气散者,治宜补血固表,选用当归补血汤,黄芪建中汤,保元汤等方。阴虚火旺者,治宜养阴清火,用凉血地黄汤或当归六黄汤。由胆热而致者,用河间定命散(见赤水玄珠》)。本证见于凝血酶原缺乏、毛细血管病变、血友病等疾病。
肌皮指肌肉与皮肤之间部位。《素问·脉要精微论》:“溢饮者暴渴多饮,而易入肌皮肠胃之外也。”
肌热证名。肌表发热。见《内外伤辨惑论》卷中。有虚实之分。实证多为外邪侵袭,阳明经脉受病。《景岳全书·伤寒典》:“阳明经病,为身热,目疼,鼻干,不眠,脉洪而长。”治宜清解阳明热邪,用柴葛解肌汤等方。虚证多为气虚、血虚所致。《证治准绳·杂病》:“肌热,燥热,目赤面红,烦渴引饮,日夜不息,脉浮大而虚,重按全无,为血虚发热。症似白虎,唯脉不长实为辨也,误服白虎必危。宜当归二钱,黄芪一两。”《丹溪心法·发热》:“肌热亦用黄芪。”“补中益气汤,治虚中有热或肌表之热。”参发热、气虚发热、血虚发热等条。
肌肉解剖结构名。指身体肌肉组织和皮下脂肪组织的总称。司全身运动。脾主肌肉,肌肉的营养从脾的运化水谷精微而得。故肌肉丰满与否,与脾气盛衰有密切关系。《素问·平人气象论》:“脏真濡于脾,脾藏肌肉之气也。”《素问·痿论》:“脾主身之肌肉。”参脾主肌肉条。
肌肉不仁证名。肌肉麻木,不知痛痒冷热。《素问·痿论》:“脾气热,则胃干而渴,肌肉不仁,发为肉痿。”《伤寒明理论》:“不仁,谓不柔和也。痒不知也,痛不知也,寒不知也,热不知也,任其屈伸灸刺,不知所以然者,是谓不仁也。由邪气壅盛,正气为邪气闭伏,郁而不发。荣卫血气虚少,不能通行。”见于痿、痹、中风等病。
肌肉如铁证名。因血行不畅所致肌肉板滞之证。《医门补要》卷中:“肌肉如铁,胸腹串痛,按之有跳跃之处,……针刺不得入。此真气已竭。血不流行,则肌肉呆板。”
肌肉蠕动证名。肌肉动如虫蠕的感觉。出《素问·调经论》。因风湿伤脾或风热上攻头面,卫气不荣肌肉所致。《医学入门》卷一:“脾受风湿,则卫气不荣而肌肉蠕动。……脾热者,色黄而蠕动也。”《奇效良方》卷二:“风热壅实,上攻头面,口眼?斜,语言不正,肌肉瞤动,面若虫行。”病轻而无其他见证者,称为微风。参见微风条。
肌肉软五软之一。脾主肌肉,小儿乳食不足,脾胃气虚,故肌肉软,形体瘦弱,智力迟钝。治宜补脾益气,用人参养荣丸。
肌肉消瘦证名。《难经·十四难》:“三损损于肌肉,肌肉消瘦,饮食不为肌肤。”因脾气虚损,运化失常,肌肉失养所致。见于虚劳、久泻以及慢性消耗性疾病等。
肌肉之本人体器官名。即唇和舌。《灵枢·经脉》:“唇舌者。肌肉之本也。脉不荣则肌肉软,肌肉软则舌萎人中满。”
鸡癫病名。即鸡痫。见《圣济总录》卷十五。因痫发声如鸡鸣,故名。参见痫、癫、六畜痫条。
《鸡峰普济方》医方著作。三十卷。宋代医方,撰人待考,原题宋·张锐撰。据陆心源《仪顾堂成》卷十九考证疑为北宋·孙兆撰)。今存者为清代翻刻宋本,已缺二、三、六、八四卷。卷一为医论及炮炙法;卷四-二十七选录多种病证的治疗方剂,大致综括了宋代医家的一些临床成就,卷二十八-二十九列述丹药的制法;卷三十记录了民间常用的备急单方,(此卷又有单行本,名《鸡峰备急方》)。现存清刻本。
鸡冠疮病证名。见清·崔秉铣《妇科宗主》。指子宫脱出红肿溃烂者。多因子宫脱出摩擦损伤或邪毒感染而致。治宜内服清热利湿之剂,用龙胆泻肝汤,外用《妇科宗主》方:飞矾、铜绿、五味、雄黄、桃仁,共研细末炼蜜为丸,重五钱,以方内雄黄为衣,每周一丸纳阴中。
鸡冠蚬肉外障病名。系指脾眦之间障翳色紫如肉,形类鸡冠蚬肉的病证。出《秘传眼科龙木论》。又名奚魁蚬肉。多因脾胃积热,肝风上冲于目所致。证见其形色如鸡冠之蚬肉,色紫如肉状,好发于脾眦之间,侵及气轮而遮盖视力。治宜运用眼科之劆洗祛瘀法去之。或以祛风泻热,方用石决明散加减。
鸡冠痔病名。肛门部生痔之形如鸡冠状者。《外科十三方考》下编:“此痔形似鸡冠,硬而赤肿作痛,搔破后则出血流水。”证治参见痔疮条。
鸡黄病名。三十六黄之一。《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五:“鸡黄者,遍身爪甲并青黄,多语,梦寐或见鬼神,时自言笑。”治宜内服地黄饮,亦可配合灸法。参见黄疸有关各条。
鸡咳病名。《温病条辨》:“凡小儿连咳嗽数十声,不能回转,半日方回,如鸡声音。”即百日咳。详该条。
鸡盲病证名。系指夜间视物不清,白昼如常的病证。见《证治准绳·杂病》即夜盲症。《目经大成》:“此症世呼鸡盲,一名雀目,……至晚不见,晓则复明。”证治参见雀目条。
鸡蒙眼病证名。夜暮视力减退之病证。见《银海精微》。雀目之俗称,详见该条。
鸡鸣指丑时。相当于半夜一至三点。《灵枢·病传》:“冬鸡鸣。”张景岳注:“冬之鸡鸣在丑,阴之极也。”《素问·金匮真言论》:“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参十二时条。
鸡模眼病名。视力弱或夜暮视力减退之病证。
①系指夜间视物模糊的病证。即雀目之俗称。
②《青囊真秘》卷一:“俗名近视眼是也。”证治参见各有关条。
鸡舌隔角医疗技术名。外伤缝合之步骤方法。《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六:“凡始缝其疮,名有纵横,鸡舌隔角,横不相当,缝亦有法,当次阴阳,上下逆顺,急缓相望,阳者附阴,阴者附阳,腠理皮脉,复令复常。”经学者研究认为,当相当于现代外科手术之连续缝合法与“8”字缝合法。中医学缝合法之传统系用桑白皮线,或以麻缕为线。《金疮秘传禁方》记述有用银丝缝合断骨之技术。
鸡膯疳病名。疳疮之一种,所指有二,一出《医宗金鉴》卷六十九,证见下疳时,兼有痛引睾丸和阴囊坠痛之证候者;又包茎水肿之证,也称之为鸡膯疳者。
鸡痫病名。六畜痫之一。即鸡癫。《备急千金要方》卷五:“鸡痫之为病,摇头反折,喜惊自摇。灸足诸阳各三壮。”参见六畜痫、鸡癫条。
鸡心蛾病名。咽乳蛾之病证。见《喉科种福》卷四。即暗乳蛾。详见乳蛾、暗乳蛾条。
鸡心痔病名。肛门部位所生痔之形如鸡心状者。见《疮疡经验全书》卷七。证见肛门周围有赘皮下垂,大小及形状如鸡心样,往往有搔痒感。治宜用五倍子煎汤熏洗或坐浴,亦可施行手术切除。
鸡胸病证名。出《幼科金针》。又名龟胸。即胸廓畸形突出,状如鸡胸或胸如龟背。伴见体瘦神疲,息短无力。是由佝偻病形成的。治宜培补脾胃,用补天大造丸。又小儿久病喘咳,肺胀痰壅,可见胸高气促,与佝偻病的鸡胸有别。
鸡胸痰病名。流痰之发于胸部者。见《医门补要》卷中。病因与流痰同,多发于儿童。证见:胸前部逐渐高突,皮色如常,质较硬,其状如鸡胸者,故名。患儿多伴有咳嗽,痰吐,潮热盗汗,消瘦气喘。日久则肿块变软,内已成脓,破溃则有稀脓流出,难能愈合,易成瘘管,缠绵不止。相当于胸骨结核。治宜温经补益之剂,方选补肺养阴汤加味,证治参见流痰条。
鸡子灸间接灸的一种。以熟鸡蛋半个去黄,覆盖肿毒上用艾施灸。《寿世保元》:“发背痈疽,初起未破,用鸡卵半截盖疮上,四围用面饼敷上,用艾灸卵壳尖上,以病人觉痒或泡为度。”《串雅外编》称作鸡子灸:“凡毒初起,红肿无头。鸡子煮熟,对劈去黄,用半个合毒上,以艾灸三壮,即散。若红肿根盘大,以鸭蛋如法灸亦可。”
鸡足针法针刺名。指正入一针,左右斜入二针,形为鸡爪的针刺方法。《灵枢·卫气失常》:“重者,鸡足取之”。参见合谷刺条。
积①病证名。胸腹内积块坚硬不移,痛有定处的一类疾患。见《灵枢·百病始生》。《难经·五十五难》:“积者,阴气也,其始发有常处,其痛不离其部,上下有所终始,左右有所穷处。”有五积之分,心积名伏梁,肝积名肥气,脾积为痞气,肺积名息贲,肾积名贲豚。宋以后将饮食所伤而致的食滞气结之症,亦称为积。《济生方》卷四:“积者伤滞也,伤滞之久,停留不化,则成积矣。”《杂病源流犀烛·积聚症瘕癖痞源流》在五积之外,又列酒、食、面、肉、果、菜、茶、水等十八种积。积病多由起居不时,忧喜过度,饮食失节,脾胃亏损,气机不运,沉寒郁热,痰水凝结,瘀血蕴里,食积久滞,邪正相结而致。治宜破坚消积为主。《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证治准绳·杂病》:将积病之治分为初、中、末三法。初治为积块未坚者,宜除之,散之,行之,虚者补之。中治为积块已坚,气郁已久,湿热相生,块日益大,治以清热祛湿,软坚消积,并须攻补兼顾。末治为块消及半,当停用攻药,改为补益气血,兼活血理气,导达经络。
②留聚。《灵枢·五变》:“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
③凝聚,聚集。《灵枢·五色》:“视色上下,以知病处,积神于心。”
④重叠;复加。《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薄厥。”
积寒泄泻病证名。寒邪内积所致的泄泻。因过食生冷,或形寒饮冷,积渐而成。见《症因脉治》卷四。其证腹中绵绵作痛,小便不赤,口唇不干,泻下清白鸭溏之色,脉多沉细而迟,或沉而结。治宜温中散寒。寒积内滞者,治宜散寒化滞,燥湿止泻,用豆蔻丸;肠胃虚冷者,治宜温中益气,散寒止泻,用理中汤、补中汤。参见寒泄、鸭溏条。
积结泻病名。饮食停滞,内结肠胃所致的泄泻。证见泄泻,腹中绞痛,泻后痛减,泻下臭秽。《医略六书·杂病证治》:“积结泻,腹中绞痛,平胃散加消积药。”“食积内结,发热,泄溏,消导药中加香连、干葛;不应,加大黄。”参见积滞泄泻,食积泄泻条。
积筋即宗筋。《灵枢·五味》:“阴者,积筋之所终也。”详宗筋条。
积精病名。指月经期间因房事而致腹部痞满肿块一类病证。《女科经纶》:“陈藏器曰:一犯月水行房,精血相射,入于任脉,留于胞中,以致小腹结满,病如伏梁,水溺频涩,是名积精”。治当消积化痞,行瘀通淋,桂枝茯苓丸加减。
积聚病名。积病与聚病的合称。见《灵枢·五变》。《难经·五十五难》:“病有积有聚,何以别之?然。积者,阴气也,聚者,阳气也,故阴沉而伏,阳浮而动。气之所积名曰积,气之所聚名曰聚,故积者五藏所生,聚者六府所成也。积者阴气也,其始发有常处,其痛不离其部,上下有所终始,左右有所穷处;聚者阳气也,其始发无根本,上下无所留止,其痛无常处,谓之聚。”积为脏病,聚为腑病,故有五积六聚之名。积聚与症瘕痃癖等证相类似。《圣济总录·积聚门》:“症瘕癖结者,积聚之异名也,症状不一,原其病本大略相似。”《医学入门》等以积聚为男子病,症瘕为女子病。又有以部位区分者。《杂病源流犀烛·积聚癥瘕痃痞源流》:“痞癖见于胸膈间,是上焦之病;痃积聚滞见于腹内,是中焦之病;癥瘕见于脐下,是下焦之病。”详见积、聚有关条。
积聚痞块穴经外穴名。《类经图翼》:“积聚痞块,久痞,灸背脊中命门穴两旁各四指许是穴,痞在左灸右,在右灸左。”《中国针灸学》列作经外穴,名积聚痞块。在第二腰椎棘突下间旁开4寸处。主治积聚痞块,胃痛,肠鸣,消化不良,经闭,遗精等。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积块证名。腹胁部结块坚硬可以触及之证。即症积之属。明·万全《保命歌括》:“大抵积块者,皆一物为之根,而血涎裹之,乃成形如杯如盘,按之坚硬也。”治宜行气活血化痰,以除症消积,方用膈下逐瘀汤,或用海石、三棱、莪术、桃仁、红花、五灵脂、香附等药为丸,石硷、白术煎汤吞下。块去须用补法(见《丹溪心法·积聚痞块》)。参见症、积有关条。
积冷胃脘痛病证名。冷饮内伤,阴寒凝积所致的胃脘痛。《症因脉治》卷一:“二便清利,手足逆冷,口吐涎沫,得寒饮则甚,此积冷症也。”治用豆蔻丸。《类证治裁·胃脘痛》治以辛热通阳,用术附汤加厚朴、草蔻。《医学三字经·心腹痛胸痹第七》以理中汤加附子、肉桂主之。兼呕者,以吴茱萸汤主之。参见胃脘痛条。
积痢病名。由食积内阻所致的痢疾。见《普济本事方·脏腑泄滑及诸痢》。又称饮食内伤痢。由饮食积滞,日久不消所致。证见下痢赤白,或色黄如脓,或如鱼肠,或鹜溏鲊臭,脐腹撮痛,痛则痢下,痢下则痛减。治宜化积消导。《医宗必读·痢疾》:“积者,湿热食痰也,法当下之。新结者,下后又生者也,或调或补,不可轻攻。”方用灵砂丹、胃苓散、保和丸、通元二八丹,治脾汤等。参见痢疾、寒积痢等条。
积年肺气病名。数十年不愈的喘证。见《苏沈良方》卷五。因风寒癖饮积肺,气道壅阻所致。治宜温肺散寒,化饮平喘,用九宝散等方。久喘不愈,正气多虚,病未发时,宜培补正气。参见久喘条。
积年腰痛证名。又名久腰痛。见《外台秘要·久腰痛方》。详久腰痛条。
积热病证名。见《幼科全书》。指小儿表里遍身俱热,日久不止,颊赤口干,大小便涩。由于过食乳食肥甘,复因重被厚棉,炉火侵迫所致。治宜清热消积,用三黄丸下之,继用凉惊丸调之。
积热便血病证名。因肠胃积热,热迫络损导致的大便下血。与热毒下血相类。见《丹溪心法附卷》卷十一。治宜清热凉血。《杂病源流犀烛·诸血源流》:“有肠胃积热,及因酒毒下血,腹痛作渴,脉弦数者,宜黄连丸,酒蒸黄连丸。”有实热积于内而便血者,治宜泻热通便,并兼和血润肠,用当归承气汤。参见便血、热毒下血等条。
积热喉痈病名。见《喉科紫珍集》上卷。多因嗜食膏粱厚味醇酒炙煿,致使胃中积热上攻而成。症见悬壅垂旁红肿疼痛,似乳蛾。治宜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为主。方选牛蒡解肌汤或普济消毒饮加减。
积热咳嗽病名。由饮食积热,胃火乘肺引起的咳嗽。见《症因脉治·积热咳嗽》。因膏粱积热,酒客豪饮,阳明受热,肺被火刑所致。其证面赤烦躁,嗽则多汗,夜卧不宁,清晨嗽多,小便赤涩。治用家秘清胃汤以清中焦;咳嗽不已,用家秘泻白散;热积大肠,用枳壳黄连汤等方。参见咳嗽、酒嗽、食积嗽条。
积热三消证名。因多食膏粱厚味,积湿成热所致的三消证。热熏于肺为上消,证见烦渴引饮,治宜清肺养阴,用清肺饮。热积于胃为中消,证见烦热多食,食下则饥,口臭,治宜清胃养阴,用清胃汤加干葛。热流于下为下消,证见小便频数,如膏如油,足心常热。热在膀胱者,治宜清热祛湿,选用八正散、龙胆泻肝汤;热在肾者,滋阴泻火,用知柏八味丸、文蛤散。参见消渴条。
积热胃脘痛证名。热积于内所致的胃脘痛。《症因脉治》卷一:“七情六欲之火,时动于中;膏粱炙煿之热,日积于内。热积成燥,积热之痛作矣。”其证胃脘痛时作时止,口渴唇燥,痛则多汗。治宜清热和胃,用栀连清胃汤。有下症者,用神芎丸。《寿世保元·心胃痛》:“以胃脘积有郁热,刺痛不可忍者,用清热解郁汤;如心胃刺痛,并两胁肋痛,呕吐胸痞,大便坚,用清上饮或抚芎、香附、百草霜等药。”参见胃脘痛、内伤胃脘痛条。
积热小舌病名。指咽喉部小舌(即悬雍垂)发生肿痛的病症。多因肝胃二经火毒上炎于咽喉部位所致。见《喉科指掌》卷三。内有:“此症因肝胃二经火毒飞腾,所以帝丁(即悬雍垂)长硬,白衣裹满,咽物不下,右关之脉浮大,用六味汤加山栀、连翘、黄芩、黄柏、生石膏、滑石、葛根、木通、草河车;服玉枢丹……”。
积热泄泻病证名。因多进膏粱厚味,酒湿辛辣等物,热积肠胃所致的泄泻。见《症因脉治》卷四。其证发热口渴,肚腹皮热,时或疼痛,小便赤涩,泻下黄沫,肛门重滞,时结时泻,脉多沉数,或见促结。治宜清肠胃积热,方用黄连枳壳汤、龙胆泻肝汤、清胃汤等。欲便不爽者,清热导滞,用大黄枳壳汤。元气虚者加人参。参见热泻条。
积水体内储存的水液。
①为阴精的组成部分。《素问·解精微论》:“水宗者,积水也,积水者至阴也,至阴者肾之精也。”
②体内病理性水液储留。如胸腔、腹腔、关节腔等积液。
积嗽见《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即食积咳嗽。详该条。
积吐病证名。指宿食积滞不消而致呕吐。《证治准绳·幼科》:“积吐,眼胞浮,面微黄,足冷肚热,昼轻夜重,儿大者脉沉缓,此宿冷滞脾,故吐黄酸水;或有清痰,脉实而消,为食积所伤,吐酸馊气;或宿食并出,儿小者,哯乳不化是也。”治宜导滞降逆,用平陈汤加减。
积泻病证名。因饮食不节,食积不化所致的泄泻。即伤食泻。《医学传灯·泄泻》:“积泻者,腹痛而泻,泻后痛减,泻去稍宽。”小儿患者更多,多因乳食积滞。症见在黄,频频泻下,泄出黄白粪水清便,量不多,完谷不化且酸臭,腹胀纳呆。多因小儿脾气虚弱,不能运化所致。治宜调理脾胃,兼以芳香导滞消积,用保和丸加藿香、白蔻壳。
积心痛证名。积滞客于肠胃所致的腹痛。因饮食生冷、中寒不能消散,结滞为积,遇食而发心腹痛。《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不内外因心痛证》:“久积心腹痛者,以饮啖生冷果实,中寒不能消散,结而为积,甚则数日不能食,便出干血,吐利不定,皆由积物客于肠胃之间,遇食还发,名积心痛。”《奇效良方·心痛门》:“饮食劳逸,触忤悲类,使脏气不平,痞膈于中,食饮遁注,变乱肠胃,发为疼痛;或饮啖生冷果实,中寒不能消散,结而为积,遇食还发,名积心痛。”参见心痛条。
积饮病证名。饮邪留蓄不散者。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素问玄机原病式》:“积饮,留饮积蓄而不散也。”亦泛指痰饮。《景岳全书·杂证谟》:“痰饮一证,其在《内经》止有积饮之说。”参见痰饮条。
积瘀泄病证名。因瘀血停蓄所致的泄泻。以泻下大便发黑,光亮如漆为特征。《不居集·积瘀泄》:“内有积瘀,胸胁腹痛,泄下光亮如黑漆退光色者是也。”《医林改错》治泄泻日久不愈,或五更泄补肾无效,作瘀血治,活血化瘀,用膈下逐瘀汤。
积滞吐病证名。指食物久停,积滞于胃而致呕吐。《普济方》卷三百九十四:“小儿积滞吐,胸膛闷结,中脘痞闷,气不舒畅,疗秽呕逆即吐。”治宜和胃降逆,用二陈汤、香砂、枳术丸加减。
积滞泄泻病证名。因饮食积滞所致的泄泻。又称积结泻。《张氏医通·大小府门》:“积滞泄泻,腹必绞痛方泄者是也。”治宜消食化积,祛湿和胃,用平胃散加磨积药。参见食积泄泻条。
嵇康魏晋时著名学者。-年,字叔夜。谯郡铚(今安徽宿县西南)人。官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崇尚老、庄,讲求养生服食之道。为“竹林七贤”之一。因不满司马氏集团,为司马昭所杀。有《嵇中散集》传世。所著《养生论》,为我国现存最早以养生为题的著作。书中论证了养生对健康长寿的作用,主张养生应从小处着眼。在神形关系上,强调神的作用。
嵇清南宋正骨科医生。字仁伯。仁和(今浙江杭州)人。世传治金疮骨损秘术。其父随高宗南渡时(年),救治戎马践伤者甚众。清承家学亦精骨伤秘术。年不满二十即接任父职,凡宫中有骨折者,他医莫能治,皆能整复如初,故倍受敬重。医院事,卒于官。后世每称“嵇接骨”。后裔嵇胜有医名。
嵇胜明代医生。仁和(今浙江杭州)人。家世业医,先祖嵇清以骨伤科闻名。承家学业医,长于诊治杂症。武宗(-)医院。
《跻寿馆医籍备考》医学目录著作。七卷。日本·高岛久也、罔田元矩合撰。刊于年。本书将日本明治时期著名的医学校“跻寿馆”中收载大量的中国古医书,共部,分为二十余类,部次甲乙、条别异同、敷陈大义、介绍版本,是一部有关医书的目录学著作。现存日刻本。
箕门①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阴脾经。在大腿内侧,当血海与冲门连线上,血海上6寸。布有股前皮神经,隐神经和大隐静脉,股动、静脉。主治小便不利,遗溺,鼠蹊肿痛,阴囊湿痒等。直刺0.5-0.8寸,避开动脉。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素问·刺禁论》:“刺阴股中大脉,血出不止死。”
②古代全身遍诊法三部九候部位之一。为足太阴之动脉,即下部人,以候脾胃之气。
箕门痈病名。指生于大腿内侧足太阴脾经箕门穴处之痈。亦名骨毒滞疮、腿发。出《外科启玄》卷五。证治详见大腿痈、外痈条。
激经妇科名词。出《脉经》卷九,亦名垢胎、盛胎、妊娠经来、胎前漏红、老鼠胎。指怀孕后仍按月行经,并无其他症状,又无损于胎儿,待胎儿渐长,其经自停,谓之激经。
吉撝之南宋人。字谦伯,生平里贯欠详。据《幼儿新书·近世方书》称,其家藏有医书甚多,内有《宝童方》、《飞仙论》、《凤髓经》、《联珠论》及《吉氏家传》等。
吉灶丹病名。小儿丹毒分类之一种。出《疮疡经验全书》卷七。发病多因足太阳膀胱经之风热毒邪郁结所致。证见赤丹起于额部,逐渐向脑后发展,红肿疼痛明显,多兼有全身寒热。治宜清热解毒、祛风之剂,方选防风通圣散加减。外用紫荆散调搽,或以赤小豆研细末调搽。
极寒伤经病因病理学术语。指寒盛损伤经脉。出《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并治》。经脉在里属阴,络脉在外属阳,寒为阴邪,易伤阴经,引起经脉不通,疼痛等症。参极热伤络条。
极泉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手少阴心经。在腋窝顶点,腋动脉搏动处。举臂开腋取穴。布有尺神经、正中神经、臂内侧皮神经、腋动脉。主治心痛,目黄,胸胁痛,腋下肿,肩臂不举等。直刺0.5-1寸,避开动脉。艾炷灸1-3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极热伤络病因病理学术语。指热盛损伤络脉。经脉在里属阴,络脉在外属阳,热为阳邪,易伤阳络,引起络脉血溢、出血等症。《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并治》:“极寒伤经,极热伤络。”《金匮心典》:“经脉阴而伤于寒,络脉阳而伤于热,合而言之,无非阳邪亲上,阴邪亲下,热邪归阳,寒邪归阴之理。”
极须胡须长而浓密。《灵枢·五音五味》:“通髯极须者,少阳多血。”
亟㈠音气(qì)。
①指气。《素问·生气通天论》:“阴者,藏精而起亟也”。张景岳注:“亟,即气也。观《阴阳应象大论》曰:‘精化为气’,即此藏精起气之谓。”
②屡次。《素问·疏五过论》:“粗工治之,数刺阴阳,身体解散,四支转筋,死日有期。”王冰注:“数刺阴阳经脉,气夺病甚,故身体解散而不用,四支废运而转筋,如是故知死日有期。”
㈡音极(jí)。急速。《素问·生气通天论》:“隔者当泻,不亟正治,粗乃败之。”
亟夺㈠音气(qì)。屡次夺去。《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无泄皮肤,使气亟夺。”
㈡音极(jí)。急速夺去。《素问·腹中论》:“居脐上为逆,居脐下为从,勿动亟夺。”
亟斋居士清代妇产科医家。名佚,里贯未详。撰《达生篇》一卷,自序云康熙五十四年(年)记于南昌郡署之东堂。书中详述临产处理原则,强调“一曰睡,二曰忍痛,三曰慢临盆”为产妇之要诀,要求接生者须善别“试痛”与“正产”的腹痛,并载产前产后诸症之治疗,流传甚广。另辑有《亟斋急应奇方》(年)。
急脉学名词。《内经》十二脉之一。即紧脉。《诊家正眼》:“曰急者,紧之别名也。”
急病即紧病。《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泻论》:“暴泄如水,周身汗出,一身尽冷,脉微而弱,少气而不能语,其甚者加吐,此谓急病,宜治之以浆水散。”详紧病条。
急蛾病名。指喉核迅速肿痛,连及耳窍,表面黄白色脓点,疼痛难咽,伴发热恶寒、口臭便秘,苔黄脉数,多由肺胃热壅,火毒上冲咽喉所致。治宜疏风解毒、泻火消肿,方选清咽利膈汤。似今之急性扁桃体炎。
(拼音J)第二篇急方方剂学名词。指七方之一。治疗急病以及重病的方剂。《儒门事亲》卷一:“急方之说有五,有急病急攻之急方,如心腹暴痛,两阴溲便闭塞不通,借备急丹以攻之……;有汤、散荡涤之急方,盖汤、散之比丸下咽易散而施用速也;有药性有毒之急方,盖有毒之药能上涌下泄,可以夺病之大势也;有气味厚药之急方,药之气味厚者,有趋于下而气力不衰也……”其应用可归纳为四种情况:⑴病势危急,应即速救治者。㈡汤剂荡涤作用较速的;⑶药性剧烈,气味俱厚;⑷急则治标的方剂。急方如开关散、四逆汤等。
急风病名。因毒厉之气乘虚入侵而见身背强直,口噤不语者。见《肘后备急方》卷三。又名急中风。《圣济总录》卷六:“急风,其证筋脉紧急,身背强直,面黑鼻干,口噤不语,须臾风入五藏,与清气相引,则通身壮热,汗出如油,直视唇青,痰涎结聚,咽溢壅塞,如拽锯声。”
急腹症多种以急性腹痛为主要特征的腹腔病证之总称。证见发病后出现腹痛、腹胀、呕吐及大小便异常、寒热出汗等。具有炎症、梗阻、穿孔、出血、瘀血及机能障碍等病理性证候。中医学将其分为气滞血瘀、热盛肉腐(热毒极盛)及痞结不通等临床证型。中西医结合医学家认为急腹症包括有:急性腹膜炎与腹腔脓肿、上消化道出血、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急性肠梗阻、急性阑尾炎、胆道系统感染与胆石症、胆道蛔虫病、急性胰腺炎、腹部闭合性损伤及子宫外孕等。近数十年来,中西医结合工作者根据中医六腑“以通为用”的基本理论,提出了西医辨病,中医辨证,中西医结合分期分型诊治的原则,对急腹症治疗制定出通里攻下、清热解毒、理气开郁、活血化瘀、清热利湿、利水渗湿、温中散寒、补气养血等非手术方法的治疗法则,同时配合针灸、电针、穴位注射、电兴奋、拔罐、耳针、埋线、按摩及颠簸疗法等多种治疗措施。且正确掌握手术指征,适时采用胃肠减压、西药、输血输液、灌肠等治疗手段,使急腹症的疗效提高。为急腹症之治疗开辟了一个新领域。
急疳病名。
①指小儿肾疳。
②指走马牙疳。《普济方》卷六十七:“夫急疳者,其候唇勿变青白,龂肿满,脓血俱出,朽烂疼痛。颊边有赤白色,或有黑晕,即须针却恶心,不然烙之。”详参走马牙疳条。
急喉闭病名。指各种原因所致的咽喉迅速肿起,闭塞不通。该病甚急,可先切开气管,再以辨证治之。参见紧喉风条。
急喉痹病名。指多种原因所致的急性阻塞性喉病。症见咽喉肿痛迅速,胸闷气促、吞咽不利,痰涎壅盛、声如拽锯。多因肺胃积热、邪毒内蕴、风痰上涌所致。治宜清热毒、祛风痰,方用清瘟败毒饮、普济消毒饮加减。外治初宜六神丸、双料喉风散,脓成时,可针刺排脓。
急喉风病名。《中医喉科学讲义》:“本病因其来势迅速,其急如风,故名”。指各种喉证,凡发病急速,出现喉间呼吸不畅、痰涎壅盛,语言难出等症,统称急喉风。相当于现代医学咽喉、颈部各种急性炎症而引起的喉头水肿,呼吸困难。临床多见因风热外袭、外感时疫、肺胃蕴热等上干咽喉,壅塞闭阻而发。其治宜疏风祛邪,解毒消肿;或宣肺泄热、清胃降火。方选清咽消肿饮或清咽利膈汤。外吹冰硼散、青黛散,并以清咽消毒剂含漱。
急黄病名。黄疸病病势急骤险恶者。见《诸病源候论·黄病诸候》。因温热毒邪深重,燔灼营血所致。证见高热烦渴,溲赤,卒然面目全身发黄,或初不发黄,死后身面发黄者,胸满腹胀,甚则神昏谵语,吐衄,便血,发斑等。脉多弦滑数,舌红绛,苔黄腻或燥。治以清热解毒,凉血开窍,方用犀角散、黄连解毒汤、栀子丸、神犀丹、安宫牛黄丸等。宜中西医结合抢救治疗。与后世瘟黄相似。参见瘟黄条。本病见于急性、亚急性肝坏死,化脓性胆管炎及钩端螺旋体病之黄疸出血型等。
急惊风病证名。见《太平圣惠方》。小儿常见病。以发病急为特征。突然高热惊厥,烦躁不安,面红唇赤,痰壅气促,牙关紧急,继而四肢抽搐,神识昏迷,头项强硬,甚则角弓反张,涕泪皆无。或时发时止,或持续不止。多因内热炽盛,外加风邪郁闭,痰凝气滞,热极生风所致。治疗:急用食指重掐患儿人中、合谷,或配合印堂、涌泉;并针刺中冲、少商,或合谷、太冲。同时用嚏惊散吹鼻取嚏,随即灌服苏合香丸或至宝丹,以助开窍醒神。施救时,如手足强直,不要强行牵引,俟其抽搐缓解,神识转清。如高热不退,应设法降温。并结合病情,辨证施治。镇肝熄风,清心涤痰为其大法。选用《小儿药证直诀》利惊丸、抱龙丸,《古今医统》消惊丸,以及泻青丸、五福化毒丹等方。
急惊风类证见《幼科发挥》。与急惊风相类似的证候。包括天钓似痫,痉病似天钓,内钓似痫,盘肠似内钓,客忤似痫,中恶似痫,白虎证似痫,虫病似痫,马脾风似痫。详各条。
《急救良方》医方著作。二卷。明·张时彻辑。刊于年。本书系作者据佚名氏《急救方》书中实用有效的单验方加以增删订正而成。内容以急救为主。全书共分五绝死、虚劳诸风、伤寒时疫,中诸毒等39篇。与《摄生众妙方》合刻问世。
《急救仙方》方书。又名《救急仙方》。北宋时作品。撰年撰人均无考。本书原是道教徒抄录的若干种方书的汇编,现有《四库全书》本和《道藏》本二种。《四库》本系自《永乐大典》辑出和辑佚本,共六卷。内容有发背、疔疮、眼科、痔证、杂疮和杂证(包括内、妇、儿科)的一些治疗方剂。《道藏》本共十一卷,卷一-五为妇产科药方;卷六-七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卷八疔疮;卷九痔疮;卷十-十一为《上清紫(疒廷)追痨仙方论》;卷八、卷九与《四库》本略同。
《急救异痧奇方》医方著作。又名《急救奇痧方》、《异痧杂证经验良方》。一卷。撰人不详(书前简介有“觉因道人识”字样),陈念祖原评。此书分述49种病状奇异的痧症症治,并介绍疟、痢、伤寒、瘟疫、中暑、霍乱、喉症、外科、伤科、皮肤科等病证的治疗与方药。内容简要,治法大多切于实用。其中疟、痢部分、辑自《倪涵初疟痢三方》。本书流行颇广,现有多种刊本。
急劳病名。虚劳病兼有心肺壅热者。见《太平圣惠方·治急劳诸方》。《圣济总录·急劳》:“缘禀受不足,忧思气结,荣卫俱虚,心肺壅热,金火相刑,藏气传克,或感外邪。故烦躁体热,颊赤心忪,头痛盗汗,咳嗽咽干,骨节酸疼,久则肌肤销铄,咯涎唾血者,皆其候也。”选用乌梅散、退热汤、前胡饮等方。参见虚劳条。
急脉经穴名。出《素问·气府论》。属足厥阴肝经。在耻骨结节的外侧,当气冲外下方腹股沟股动脉搏动处,前正中线旁开2.5寸。布有髂腹股沟神经,闭孔神经的前支,阴部外动、静脉的分支及腹壁下动、静脉的耻骨支和股静脉。主治少腹痛,月经不调,阴挺,疝气,阴茎痛,腿痛等。直刺0.5-0.8寸,避开血管。艾条灸5-10分钟。《素问·气府论》王冰注谓:“可灸而不可刺。”
急下存阴治疗学术语。用承气汤一类的泻下剂迅速通便泄热,清除燥结,以保存津液,防止痉厥变证的方法。有釜底抽薪之意。临床上适用于里实热证,症见壮热、烦渴、大便秘结,舌红苔黄燥,或干黑起刺,脉沉实有力等。参阳明三急下、少阴三急下等条。
急性肠梗阻急腹症之一。指肠管急性梗阻的病证。中西医结合非手术疗法治疗曾取得成功。该病在中医学中历代医家多于关格或肠结中记述。本病多因肠道功能失调,气机失司,加之饮食不节、寒凝热闭、血瘀湿阻、虫积、食滞、或肠管内外各种机械性病因(如肠扭转、狭窄、肠内外肿瘤压迫、疝嵌顿、肠粘连等)单一的或综合的因素而致肠道通降受阻而发。临床可表现为腹痛,呕吐、腹胀闷、大便闭、腹部拒按;晚期可吐出粪便,重症可见神志恍惚。常可并发严重脱水,或并发腹膜炎与中毒性休克。腹部多可扪及包块,或见便出瘀血、舌质暗红,苔多呈黄燥,脉见弦紧或沉弦而涩。治宜细审病因,辨析证候,确诊后当视病人全身状况等,审慎施治,非机械性因素所引起之肠梗阻,可考虑在严密观察下施以开结通下之法则,可选用大承气汤加减;或寒邪内结者可用大黄附子汤温下之。同时给予纠正脱水与电解质平衡,保持有效胃肠减压,亦属当务之急,一般情况下多可免于手术而治愈。对肠道肿瘤、畸形、绞窄性疝等器质性病变引起的肠梗阻或非手术疗法治疗无效的病例,则应力求尽早施行手术治疗。
急性阑尾炎急腹症之一。阑尾之急性炎症。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曾取得较好的治愈率。该病相当于中医学历代医家所记述之肠痈。多因饮食失节,寒温不调,情志所伤,暴急奔走等所诱发。证见初起时上腹部或脐腹部走窜疼痛,但经数小时后疼痛多固定于右下腹部,局部有压痛及反跳痛,多数患者全身寒热不适,恶心呕吐,不思食饮。若证治或失治,则热盛肉腐,瘀结成块,形成阑尾周围脓肿。若热毒炽盛,正虚邪实,则易因阑尾穿孔而形成弥漫性胸膜炎,严重者并发中毒性休克,出现亡阴亡阳症状。如治不如法而使病势延,下焦湿热未尽,则可遗有盆腔脓肿。如病后气血失和,瘀阻肠道,可还形成粘连性肠梗阻。中西医结合治疗该病通常分为三期,即瘀滞期、蕴热期、毒热期。瘀滞期以行气活血,辅以清热解毒;蕴热期则以清热解毒及行气活血并举,辅以通便或利湿药物;毒热期应以大剂清热解毒为主,通里攻下,行气活血为辅。方药可采用大黄牡丹皮汤及红藤煎加减。亦可配合使用针灸疗法及局部外敷中药。若体虚无大热者,可选用薏苡附子败酱散。同时在治疗过程中须严密观察患者血象、体温、体征等变化,必要时配合使用抗生素、输液等。对非手术治疗效果欠佳之病例,则应迅即作出判断,尽快施以手术治疗,若已引致阑尾周围脓肿,或并发弥漫性腹膜炎的病例,临床亦以尽快手术治疗为妥。
疾高而外指病位在上部而属于六腑之病。外,指六府。《灵枢·九针十二原》:“疾高而外者,取之阳之陵泉。”
疾脉脉象名。又称极脉。脉来急速,较数脉尤甚,成人一息七八至。《脉诀汇辨》:“六至以上,脉有两称,或名曰疾,或名曰极,总是急速之脉,数之甚者也。”主阳极阴竭,元气将脱。多见于急性热病。如虚损劳伤者见疾脉,多是危重证候。如孕妇无病见此脉,则为临产脉象,称离经脉。
疾心急性,性情急。《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火形之人……行安地,疾心,行摇,肩背肉满。”(按以“行摇”律之,“行安地”之“行”下似脱“不”。)
疾行快速行走。《素问·气厥论》:“水气客于大肠,疾行则鸣濯濯,如囊裹浆。”
疾医古代医官名。据《周礼·天官》记载,我国在周代已将医学分为食、疾、疡、兽四科。疾医科的医生称之为疾医。疾医,即内科医生。配备中士八人,其职责是掌养万民之疾病,凡民之有疾病者,分而治之。
《集验背疽方》外科专着。一卷。宋·李迅撰于年。原书已佚,现存本为清代修《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辑出者。书中介绍了背疽的主证兼证及其鉴别、诊治。并收多种经验药方。现有《三三医书》本。
《集验简易良方》综合性医书。四卷。清·德丰辑。刊于年。卷一——二为内、妇、儿科及针治、膏药等验方汇录;卷三为草药图说,收载地方草药60种,详其主治并绘制药图;卷四为外科良方。本书新收草药多不见于一般本草著作。对于本草研究有一定参考价值。现存多种清刻本。
《集验良方拔萃》医方著作。又名《集验良方》、《拔萃良方》。二卷。清·恬素辑。刊于年。本书选收以外科疾病为主的验方近首,分别介绍其主治、配方及用法。内容简要实用。现存初刻本等多种清刻本,又有石印本和铅印本。
嫉妒不孕病名。不孕症型之一。包括肝气郁结不孕。《傅青主女科》卷上:“妇人有怀抱素恶不能生子者,人以为天心厌之也,谁知是肝气郁结乎!……以肝木不舒,必下克脾土而致塞,脾土之气塞,则腰脐之气必不利,腰脐之气不利,必不能通任脉而达带脉,则带脉之气亦塞矣。带脉之气既塞,则胞胎之门必闭,精即到门,亦不得其门而入矣。方用开郁种玉汤。”
瘠瘦弱。《素问·五常政大论》:“火病者,有气从不康,病去而瘠。”
几几病状名。指项背强硬,俯仰不舒,不能自如。《素问·刺腰痛》:“腰痛侠脊而痛至头几几(shū殊)然。”《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项背强几几。”
《几希录良方合璧》书名。清·张惟善辑。刊于年。卷首以歌赋体裁论述旧的伦理道德,与医学无涉。卷1-2为验方选,收载治疗头、眼、耳、鼻、口、舌、牙齿、咽喉等各科病证方剂约余首。末附庄一夔《遂生编》。现存多种清刻本。
己①天干的第六位。常用以纪日、纪年。
②自己。
挤法推拿手法名。又名挟按法。用单手或双手,在治疗部位对称用力向当中挤压。多用于治疗腱鞘囊肿等软组织损伤的疾患。
挤喉风病名。指颈项两边伴喉内肿起,形如枣核,按之如石硬,日久挤紧咽喉、微痛、饮食不下,痰促气满的疾病。多由风火炽盛,肝经火灼而发。治宜驱风解毒、消肿散结。方选龙胆泻肝汤加减。
脊①脊背部。泛指人体背部包括脊柱、背肌等。《素问·热论》:“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
②背中,指脊椎骨(颈、胸、腰椎骨)及左右近侧。《素问·刺腰痛》:“足太阳之脉,令人腰痛,引项脊尻背如重状。”
脊背强证名。脊椎肌肉、筋脉强急之证。见《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因督脉、膀胱经脉病变所致。《杂病源流犀烛》:“脊背强,《灵枢》云,督脉之别,名曰长强,其病实,则脊强。又曰,足太阳之脉病,则腰脊强痛。此脊背强所由来也。”参见脊强、背痛条。
脊背五穴经外穴名。《千金要方》:“大人癫,小儿惊痫,灸背第二椎及下穷骨两处,以绳度,中折绳端一处,是脊骨上也,凡三处毕,复断绳作三折,令各等而参合如厶字,以一角注中央灸,下二角侠脊两边,便灸之,凡五处也。”《类经图翼》列作经外穴,名脊背五穴。即第二胸椎棘突高点一穴,骶骨尖端一穴,两穴连线中点处一穴,再以此穴为顶点,以前两穴连线的1/6为一边,作一等边三角形,底边呈水平,下两角顶点二穴,共5穴。主治癫疾,惊痫等。艾炷灸3-5壮。
脊疳病证名。宋·杨士瀛《仁斋小儿方论》:“脊疳者,虫蚀脊膂,身热羸黄,积中生热,烦渴下利,拍背如鼓鸣,脊骨如锯齿;或十指皆疮,频啮爪甲是也。”由于疳疾日久,消耗骨肉所致。治宜消疳为主,用方随证选用,如芦荟丸等。
脊骨骨名。即脊柱骨。详该条。
脊梁骨骨名。即脊柱骨。详该条。
脊脉指足少阴肾脉。因其脉自股后贯脊,故称为脊脉。(一云指督脉。参《黄帝内经素问集注》)《素问·玉机真脏论》:“脊脉痛而少气不欲言。”
脊内俞经穴别名。出《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即中膂俞。参见该条。
脊旁经外穴别名。见《针灸学简编》(第二版)。即夹脊穴。参见该条。
脊强证名。脊椎骨部筋脉、肌肉强急,身体不能前俯之证。出《灵枢·经脉》。亦称脊背强。多由督脉受病,或风寒外袭,湿凝瘀滞所致。治宜祛风湿散寒、活血化瘀、温阳补肾诸法。《类证治裁·肩背手臂痛》:“腰似折,项似拔,此足太阳经气郁不行,羌活胜湿汤。”《东医宝鉴·外形篇》卷二:“膀胱肾间冷气攻冲背膂,腰脊强俯仰不利,宜乌沉汤。”参见脊背强条。本症见于类风湿性脊柱炎及强直性脊柱炎后期。
脊三穴脊上三个穴位的合称。见《针灸经外奇穴治疗诀》。即位于后正中线哑门穴下一寸处一穴;陶道穴一穴;第五腰椎棘突下(十七椎下)一穴。主治脑脊髓膜炎,腰背神经痛等。各直刺0.5-1寸。艾炷灸1-3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脊痛证名。指背部正中肌肉、筋脉、骨节疼痛。出《素问·风论》。多因督脉及足少阴肾经病变所致。《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七:“脊痛,督脉病也。背痛,肺经病也。”“二经虚,感受六淫之邪则害痛。”“脊以髓满为正,房欲过度,脊髓空则痛。”治宜滋阴补肾,用六味丸。膀胱经脉挟背,分左右上项,贼风乘虚入,倔强不能屈伸。治宜祛风止痛,用羌活、前胡、防风、茯苓。先脊痛,后及于背肩,是肾气上逆,宜和气饮。亦有因跌仆损伤、瘀血滞留,脊痛不可忍者,治宜活血通络,用地龙汤。阳虚脊背常感寒痛者,治宜温阳补肾,用八味丸加鹿角、狗脊等。参见背脊骨痛、脊强条。本症见于脊柱损害,如脊髓炎、骨结核及腰椎间盘突出症等。
脊阳关经穴别名。出《循经考穴编》。即腰阳关。参见该条。
脊俞经穴别名。出《太平圣惠方》。即脊中。参见该条。
脊中经穴名。出《素问·玉机真藏论》。别名神宗、脊俞。属督脉。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十一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布有第十一胸神经后支的内侧支和第十一肋间动脉后支。主治腰脊强痛,黄疸,腹泻,痔疮,脱肛,癫痫等。向上斜刺0.5-1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脊柱骨骨名。解剖学同名骨。又名脊骨、脊梁骨。由33个椎骨构成,是躯干的中轴,并保护着脊髓。脊柱骨可划分为五部,即颈椎7个,胸椎12个,腰椎5个,骶椎5个合并为一骶骨,尾椎4个合并为一尾骨。
脊柱旋转复位法正骨手法之一。本手法适用于颈椎病,腰椎后关节紊乱及腰椎间盘突出症。具体方法为:患者正坐于凳上,医者用一手拇指按住棘突偏歪的一侧。同时应注意协调两手动作,使脊椎旋转。当脊椎旋转到一定范围时,即可感到拇指下棘突轻微错动,往往伴有“喀喀”响声,此时说明偏歪脊突已复位,且相邻椎体亦恢复正常状态。
脊椎即脊椎骨。人体背部中间可触及的从上至下骨骼的统称,包括颈椎、胸椎、腰椎、骶椎、尾椎。《素问·通评虚实论》:“少阴俞去脊椎三寸傍五。”详见“脊柱骨”。
脊椎法人体量度方法。系计算脊柱各椎骨,或根据脊椎骨节寻找穴位的方法。《素问·气府论》:“大椎至骶下凡二十一节,脊椎法也。”
纪丛筠清代医家。字竹伍。江苏句容人。工诗知医,尝着《瘟病辨》四卷,未见刊行。
纪桂芳清代医家。字仲伟,江苏泰县人。以医名,尝着《河间宣明论方发明》七卷,《东垣用药大旨》及《庆余堂医案》等,今仅存有稿本。
纪朋唐代医生。吴郡(今江苏吴县)人,望诊精明,曾治愈一宫人足不能履地、狂号笑骂之疾,言其得病之由,无不中的,后以“去母汤”治愈,医名大振。
纪天锡金代医家。字齐卿,泰安(今属山东)人。先习儒,后弃儒学医,遂以医名。尝撰《集注难经》,并进献于朝,而授医学博士。
忌口治疗学术语。见《金匮要略》。指根据病情及治疗需要,要求病人忌食某些食物。《灵枢·五味》:“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金匮要略》九痛丸方后注:“忌口如常法。”《伤寒论》桂枝汤方后注:“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临床常见水肿忌盐,黄疸、腹泻忌食油腻等。忌口还包括调节饮食,忌暴饮暴食等内容。
忌奶见《妇科集》。指孕妇之奶,小儿饮之,易致吐泻等症。
忌时指不适合病情的时令节气。《素问·阴阳别论》:“别于阳者,知病忌时。”
忌穴某一时日不能施行针灸的穴位。古代有针灸择日之说,认为某日时宜针灸,或不宜针灸,或某部忌针灸。《千金翼方》针灸宜忌:“既得吉辰,当知忌穴”,即指此。
剂①(jì)量词。中药一贴或一付称一剂。《素问·腹中论》:“治以鸡矢醴,一剂知,二剂已。”
②药剂。《灵枢·终始》:“如是者,可将以甘药,不可饮以至剂。”
③方剂分类的形式。《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制方之体,欲成七方十剂之用者,必本于气味也。”
剂型方剂学名。指根据外观、制做方法及服用方法划分的不同的方剂类型。常见中药剂型有汤、散、膏、丸、酒、丹、锭、片、条、线、露、霜、胶、茶、曲、灸、冲、针剂等。详各该条。
季春痹病名。出《灵枢·经筋》。十二经筋病中的足阳明筋病。《灵枢注证发微》:“此证当发于三月(指农历)之时,故名之曰季春痹也。”详足阳明经筋病条。
季冬痹病名。出《灵枢·经筋》。十二经筋病中的手少阴筋病。《灵枢注证发微》:“此证当发于十二月之时,故名之曰季冬痹也。”详手少阴经筋病候条。
季经名词。见单南山《胎产证治录》。即居经。见居经条。
季肋人体部位名。见《灵枢·经筋》。即季胁。参见该条。
季秋痹病名。出《灵枢·经筋》。十二经筋病中的足厥阴筋病。《灵枢注证发微》:“此证当发于九月(指农历)之时,故名之曰季秋痹也。”详足厥阴经筋病候条。
季夏痹病名。出《灵枢·经筋》。十二经筋病中的手少阳筋病。《灵枢注证发微》:“此证当发于六月(指农历)之时,故名之曰季夏痹也。”详手少阳经筋病候条。
季胁①人体部位名。又名季肋、软肋、撅肋。相当于侧胸第十一、第十二肋软骨部位。《素问·脉要精微论》:“尺内两膀,则季胁也。”《灵枢·骨度》:“腋以下至季胁长一尺二寸,季胁以下至髀枢长六寸。”
②章门穴别名。《难经·四十五难》:“脏会季胁。”《针灸大全》作章门穴。属足厥阴肝经。位于腹侧,腋中线第十一肋骨端稍下处。
季胁痛证名。软肋部疼痛。出《灵枢·经筋》。由肝虚所致。《医学刍言》谓两旁季胁痛,一属肝血虚,一属肝气虚也。肝血虚,兼见时时烦热,口干,持续隐痛或有拘急感,头眩眼花,舌质红等症,治宜一贯煎、补肝散等方。肝气虚,兼见胆怯善惊,疼痛绵绵不止,视物昏糊,耳鸣等症,治宜四君子汤合乌梅丸等方。亦可由肾虚所致。《张氏医通》卷五:“季胁痛,无不因肾虚者,加减八味丸、肾气丸选用。”参见胁痛条。
季指手小指别名。即手第五指。
《济生拔萃》医学丛书。元·杜思敬辑。刊于年。择要辑录金元时期医着十九种,包括:《针经节要》、《云岐子论经络迎随补泻法》、《窦太师流注指要赋》、《针经摘英集》、《云岐子七表八里九道脉诀论并治法》、《珍珠囊》、《医学发明》、《脾胃论》、《洁古家珍》、《此事难知》、《医垒元戎》、《阴证略例》、《云岐子保命集论类要》、《癍论萃英》、《田氏保婴集》、《兰室秘藏》、《活法机要》、《卫生宝鉴》和《杂类名方》。其中《杂类名方》为杜氏所撰集。现有元刻本和年上海涵芬楼影印本。
《济世方》医方著作。十卷,又名《严氏济世方》。宋·严用和撰于年。内容包括中风、中寒、中暑等内、外、妇科疾病79篇。每篇先述病候,后记方剂,总收医方余首。选方多经作者试用有效,因此切于实用。现存有年日本的复刻本和年《四库全书》据《永乐大典》的辑佚本二种。年后有辑本的影印本。
《济世良方》医方著作。八卷。朱静一编。本书为验方汇编的一种。卷一为本草便读及伤寒温病方;卷二-八为真中风、类中风、感冒等90余种各科疾病的验方。本书记述各种疾病的病证比较简明扼要,而所辑验方却大多切于实用。年有铅印本。
《济世良方合编》医方著作。七卷(包括卷首一卷)。清·周其芬辑,莹轩补辑。刊于年。本书选辑多种医书中的验方和成药,故称“合编”。选方颇多,涉及的病证范围亦广,有较高临床参考价值。但其中杂有某些涉及宗教迷信的论述。作者另有《济世良方补遗》四卷,除补辑验方外,并录有《慈幼篇》、《达生篇》、《竹林寺产科》等。现存几种清刻本。
《济世新编》综合性医书。八卷。朝鲜·康命吉撰。刊于年。康氏参阅《内经》、《难经》及历代方书二十余种,删繁取要,分类归纳,编成此书。其中也包含了作者的学术见解和临床心得体会。卷一-七分述临床各科多种病症,首脉法、次证治;卷八药性歌,辑录《万病回春》、《寿世保元》所载药性歌括,并新增药物83种。现有朝鲜内阁刻本,清刻本。年中医古籍出版社影印本。
《济世续方》医方著作。八卷。又名《严氏济世续方》。宋·严用和撰于年。本书为《济生方》的续集,内容为风评治、痫评治、头评治等以内科杂病为主的方论24篇,不仅对若干方剂的配伍规律和特点加以阐述,同时也对所涉若干病证进行了剖析。本书还介绍作者临床应用效方90首。现存年的日本复刻本,复刻时因而部分残缺,丹波元简又据《医方类聚》增入补遗一卷。
《济世养生集》医方著作。又名《济世养生集医方》。清·毛世洪辑。刊于年。本书集录作者长期临床实践中试用有效方剂50首,予以简要介绍,可资临证参考,有的方剂后附以作者治验。现有《汇刊经验方》本。
《济阳纲目》综合性医书。一百零八卷。明·武之望撰于年。武氏编完妇科专着《济阴纲目》后,认为还应编一部利济于男性患者的医书以成双璧。遂广参搏搜,“汇集众编,别异比类,总以议论特出,独具卓识者择而录之。……分门别类,或采其论证,而论必悉证之原;或摘其治方,而方必尽治之变”(见自序)。编辑体例一同《济阴纲目》。是一部具有精辟医学理论和独特临床实践的医学著作。全书内容包括内科杂病、外科、伤科、五官、口齿等病证。道光年间张楠曾予校注。年由姚锡三重刊印行。
《济阴纲目》妇科著作。五卷。明·武之望撰。刊于年。本书是在《证治准绳·女科》一书基础上加以整理改编而成。年汪淇氏重订为十四卷,内容未变,仅加评注,为今之通行本。书中分为调经、经闭、血崩、赤白带下、虚劳、积聚症瘕、求子、浮肿、前阴诸病、胎前、临产、产后及乳病等13门,每门又分列多种病证,有论有方。其所论述独具卓见。所述方药,亦多有验。本书引录资料丰富,分类详细,选方较实用,对后世有一定的影响。现存初刻本等明刻本,几十种清刻本。年后有排印本。
《济阴近编》妇科著作。五卷。本书为《证治大还》之一种。清·陈治撰。17世纪末刊行。前四卷论妇女经、带、胎、产诸病证治;卷一卷辑李士材《女科纂》,论述女科各病的简要治法,并附录杨子建的《十产论》。全书内容简要,辨证明晰,方药实用。现存《证治大还》本。
《济婴撮要》儿科著作。十七卷。清·吴灿撰。刊于年。本书系作者搜集多种儿科著作撮其精要而成。书中对小儿病的诊治、推拿法及辨证治疗等作了概括的归纳整理。现存多种清刻本。
继病病证名。出《证治准绳·幼科》。又名交乳、交奶、鬾病、被鬾、中鬾。由“鬾乳”或乳食停滞所致的营养不良性疾病。《古今医统大全》:“怀孕乳儿,致令黄瘦,腹大脚软,名曰鬾病。”《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其候精神不爽,身体痿痹,骨软发落。”治宜先用保和汤消乳积,再用龙胆泻肝汤清热,继用异功散或参苓白术散以健脾胃。
《继志堂医案》医案著作。二卷。清·曹仁伯约撰于19世纪中期。本书是作者平生医疗实践的系统总结。治案分门辑录,以内科杂证居多,善于剖析病情,阐述医理,推论病原,审病较细致。能使读者体会到曹氏辨证施治特点和学术思想。曹氏治疗湿热夹阴虚等复杂病证颇有心得,处方灵变周密,切于病情。本书收入《柳选四家医案》,柳氏复加注按。曹氏医案还有《曹仁伯医案论》、《过庭录存》、《延陵弟子纪要》等,均收入《三三医书》中。现存光绪刻本,《柳选四家医案》本。
悸证名。出《灵枢·癫狂》。
①跳动不宁之证。心跳不宁称心悸,脐下搏动称脐下悸。《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
②心动不宁,恐惧不安之证。《赤水玄珠》卷六:“怔忡止于心不自安,悸则心既动而又恐恐畏惧,如人将捕之。”参见心悸、怔忡条。
悸心痛病证名。心痛(此处实指胃脘部)兼悸者。见《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三。因病久气血虚损,心脾失养所致。《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岐骨陷处痛,名心痛。”“悸而痛,名悸心痛。”治用辰砂妙香散、加味四七汤、归脾汤等方。参见九种心痛、心痛条。
冀致君元代医家。履贯欠详,尝撰《校附产育宝庆集》,该书为宋李师圣《产育宝庆集》之增补而成。
夹古代中医眼科手术器械名称。见《目科正宗》。多用老竹制成。用以治疗睑废、倒睫拳毛等。
夹持进针进针法之一。其法:
①手指消毒后,左手拇、食指夹住针身下段,露出针尖,对准穴位,右手捏持针柄,两手同时配合用力,将针快速刺入穴位。
②左手拇、食指用消毒棉球夹持针身下段,露出针尖,其余操作同①。适用于长针直刺。
夹持押手法针刺押手法之一。以一手持针柄,另一手拇、食二指夹持针身下部,露出针尖少许,协同用力将针刺入穴位的押手方法。适于长针进针。
夹缚正骨固定方法名。出《理伤续断方》:“凡夹缚,用杉木皮数片,周回夹紧缚,留开皆一缝,夹缚必三度,缚必要紧。”该法多适用于四肢骨折整复后之固定。
夹裹竹、木制正骨器械名。用于骨折整复后之局部外固定。又名夹板。《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五:“治腕折四肢骨碎及筋伤蹉跌”,引《肘后救卒方》:“《小品方》(生地黄)烂捣熬之,以裹伤处,以竹编夹裹,令编缚令急,勿令转动,……若血聚在折处,以刀子破去血。”说明早期之夹板是用竹片编作竹帘所制成,晋唐后应用者多选树皮、木板制作,但形状仍如竹帘、杉篱、腰柱、通木等正骨器械,其原理也多本之于夹裹。《外科证治准绳》卷六中,发展有正夹与副夹之区别。近数十年在中西医结合思想指导下,在总结提高夹裹,发展小夹板固定治疗四肢骨折方面成绩卓著,使夹裹应用向前推进了一大步。现多选用塑性好、韧性强、弹性较大、质轻柔的木材或塑料,其面贴有一层薄绒毡,可按肢体不同部位骨折所需之不同形状制备各式夹板,已由工厂作成批生产。
夹喉疽病名。《证治准绳·外科》卷三:“夹喉疽乃如何?曰:此名夹疽,由手少阴心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火热毒上攻而然。”症见咽喉两旁肿起,饮食难咽,疼痛甚剧,或口臭便秘,身发寒热等。治宜解毒泻火,消肿利咽。可选用清咽利膈汤等加减。参见结喉痈等条。
夹喉痈病名。系指痈发于喉之两旁,夹喉而生,故名。多由肝胃火毒上炎所引起。《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夹喉痈生喉两旁,肝胃毒热发其疮,疮与结喉痈同治,尤嫌痰壅不时呛。”治宜解毒、清热、消肿。方用仙方活命饮、黄连消毒饮等加减。参见结喉痈条。
夹挤分骨法骨伤科整复手法名。现代中西医结合总结出之新正骨八法之一。其法:用手指相对夹挤两骨间隙,使靠拢之骨折段间之间隙分开,以防畸形愈合,按单骨折对位即可。该法适用于上肢尺桡骨、下肢胫腓骨、或手掌骨、跖骨等双骨干之骨折后发生相互靠拢移位者。
夹脊穴经外穴名。
①指背部脊椎两旁的穴位。《素问·缪刺论》:“从项数脊椎侠背,疾按之应手而痛,刺之旁,三痏立已。”杨上善注:“脊有二十一椎,以两手侠脊当推按之,痛处即是足太阳络,其输两旁,各刺三痏也。”《华佗别传》:“又有人病脚躄不能行,……后灸愈。灸处夹脊一寸上下行,端直均调如引绳也。”即指脊椎旁0.5寸处为穴位。近代诸书多同此说。即自第1胸椎至第5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左右共34穴。亦称华佗穴、华佗夹脊、佗脊、脊旁等。亦有以第1颈椎至第5腰椎各椎棘突下旁开0.5-1寸为穴者,计48穴(《针灸学》上海中医学院)。
②《类经图翼》:“夹脊穴:《肘后》云,此华佗法。《千金翼》云:治霍乱转筋,令病者合面而卧,伸两手着身,以绳横牵两肘尖,当脊间绳下两旁,相去各一寸半所。”
夹惊吐见《幼科证治准绳》。即惊吐。详该条。
夹疽病名。《外科证治准绳》卷三:“或问喉之两旁生疽何如?曰:此名夹疽。”治宜用仙方活命饮加减。参见夹喉疽条。
夹口疮病名。见《疡医大全》卷十四。即剪口疮。详该条。
夹冷痫病证名。见《幼幼集成》。症见面色或青或白,冷甚者,面色暗淡,唇口爪甲皆青。多因脾气虚寒,伤于冷食所致。治宜温脾散寒。轻证用当归散,重证用烧脾散。亦可取中脘、天枢、关元、足三里针刺加艾灸。
(拼音J)第三篇夹脑风病名。即两太阳连脑痛。见《太平圣惠方》卷四十。《杂病源流犀烛·头痛源流》:“有夹脑风者,两太阳连脑痛是也。”《证治要诀·头痛》:“有偏正夹脑风,服川乌附不愈,用莲子、草乌而愈者,此乃毒攻毒之意。”参见脑痛条。
夹热腹痛病证名。见《幼幼集成》。又名挟热痛。小儿热邪内积、气机不畅所致腹痛,伴面赤唇红,壮热烦躁,手足心热,多发于夜。治宜清热理气,用四顺清凉饮加青皮、枳壳。针刺行间、太冲、合谷等。
夹热痛见《幼幼集成》。即挟热腹痛。详该条。
夹食伤寒病名。指伤寒兼有食滞。一名伤寒夹食。《伤寒全生集·审证问因察形正名》:“若头疼身热,恶寒拘急,恶心,中脘痞满,或吐或呕,或痛或泻,则知挟食伤寒也。”《通俗伤寒论·夹食伤寒》:“病因或先伤食而后感寒,或先受寒而后伤食,或病势少间,强与饮食,致重复发热,变证百出,而为夹食伤寒。证见头痛身热,恶寒无汗,胸痞恶心,嗳腐吞酸,甚或呕吐泄泻,或脘闷腹痛,剧则昏厥不语。舌苔白厚,或兼淡黄,或兼灰腻。选用枳实栀子豉汤、香苏葱豉汤、藿香正气丸、大承气汤等方。
夹痰伤寒病名。内有痰饮,指伤寒兼有痰饮。一名风寒夹痰。《全生集·审证问因察形正名》:“若身热恶寒,隐隐头痛,喘咳烦闷,胸胁体痛,左脉紧盛,右脉洪滑,或示脉沉伏者,则知是夹痰伤寒也。”多由素有痰积复感风寒,及形寒饮冷所致。(《通俗伤寒论·夹痰伤寒》)。其证喘咳身热,恶寒头痛,骨节痛。治宜内化痰积,外散风寒,可选用越婢加半夏汤、小青龙汤、瓜蒂散等方。参见风寒夹痰。
夹血伤寒病名。内伤血瘀,外感风寒,状如伤寒的病证。一名伤寒夹瘀。见《重订通俗伤寒论·夹血伤寒》:“内伤血郁,外感风寒;或脱衣斗殴,触冒冷风;又或跌仆打伤,一时不觉,过数日作寒热,状如伤寒。”证见“头痛身热,恶寒烦渴,胸胁串疼,腹有痛处不移,或少腹痛处,手不可按,乍寒乍热,夜有谵语,甚至昏厥不省,少顷复苏,苏后或复如狂,剧则疼极发狂,舌色紫暗,扪之滑润,或深紫而赤,甚或青紫。”治宜活血解表。轻则香苏葱豉汤去香附加枳壳、川芎、归须,重则桂枝桃仁汤加味。
夹眼法古代中医眼科手术方法名称。见《审视瑶函》。即用夹法。详该条。
夹阴伤寒病名。内有房劳伤肾,外感风寒的病证。《伤寒全生集》卷一:“苦脉沉足冷,面赤微热,此皆夹阴伤寒也。”因房劳伤精而后骤感风寒;或夏月行房后,恣意乘凉,触犯风露所致。证见身热面赤,或不热而面青,小腹绞痛,足冷蜷卧,或吐或利,心下胀满,甚则舌卷囊缩,阴极发躁,或昏沉不省,手足指甲皆青,冷过肘膝。舌苔淡白滑嫩,或苔黑滑,舌本胖嫩。脉六部沉细,甚或伏绝,或反浮大无伦,沉按豁豁然空。治法外则灸关元、气海以回元阳;内则用参附再造汤助阳发表,或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人参、干姜以温经散寒。如脉伏绝,阴极发躁,继即神气昏沉,不省人事者,速用回阳急救汤,提神益气,回阳生脉。(《重订通俗伤寒论·夹阴伤寒》)。参见阴证伤寒条。
夹阴中寒病名。因房劳伤肾,复感寒邪而致的阴症伤寒。《伤寒全生集·辨治伤寒传经证治脉要指法》:“又有脉沉足冷,面青,小腹绞痛无热者,此皆夹阴中寒也。”即后世所称夹阴伤寒。详见夹阴伤寒条。
夹疹痢出《医宗金鉴·痘疹心法要诀》。即麻疹作痢。详该条。
夹钟六吕之一。详六吕、六律条。
夹竹桃中毒病名。因药用或误服过量夹竹桃而出现中毒症状。证见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谵语、甚则汗出肢厥、心律失常、直至休克死亡。治宜中西医结合救治。
《家传医秘》综合性医书。二卷。清·齐有堂撰于年。本书记述了齐氏临证经验。上卷以八纲论病证,分经治病;下卷杂证诸法及药性。其中有效经验方及单方可供借鉴。现存清刻本。本书又收入《齐氏医书四种》中。
家火丹病名。指生于腋下及两膀上之小儿丹毒。出《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九。该丹初起即发于腋下和两膀上。内治宜清热凉血解毒,外治可用梓木白皮90克、蓼叶90克,烧灰研细,以鸡子白调敷。余可详参丹毒条。
痂指伤口或疮口表面上所结的硬状块物,伤口或疮口愈合后可自行脱落。《灵枢·经脉》:“手太阳之别……虚则生肬,小者如指痂疥。”
痂癞病名。指皮肤上所生之结疮痂癞病。见《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内有:“……身体为痒,痒为泄风,久为痂癞。”症见初起在皮肤上出现边缘清楚的红色或浅色斑疹。继则形成环状斑片样,身有汗疮腥臭。久之可致肌肉萎缩,骨骼变形。该条病相当于结核样麻风。
颊车人体生理部位名称。系指耳前颧下之颜面部分。出《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证治准绳·杂病》认为:颊部属手足少阳、手太阳、足阳明诸经之会。《素问·刺热病篇》:“肝热病者,左颊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
颊车蹉病名。系指下颌关节脱臼的病证。出《千金要方》卷六上。又名下颏脱落、颊车骨脱臼、牙关骨打落、下巴脱落等。其病因多由肝肾亏虚、气血不足、筋肉松驰、过度张口或外伤所致。单侧脱者,下颌向健侧歪。双侧脱者,向前下脱垂,宜用手托法复位。虚损者服十全大补汤;外伤者服复元活血汤,也可以针灸配合治疗,忌咬硬物及大张口。
颊车风病名。系指上下牙床尽根中间,或左或右,初起红肿疼痛,结核如豆,轻者咀嚼不便,甚者牙紧不开的病证。该病多由肾胃两经风火而成。治宜清胃泻火,解毒消肿,可用五味消毒饮等加减治疗。
颊车骨骨名。又名牙钓、下腭骨。即下颌骨。
颊车骨错病名。系指一侧下颌关节脱臼。证治详见颊车蹉条。
颊车骨落病名。系指双侧下颌节脱臼的病证。《医宗金鉴》卷八十八:“颊车者……或打仆脱臼,或因风湿袭入,钩环脱臼,单脱者为错,双脱者为落。”其证治详见颊车蹉条。
颊车骨脱臼病名。系指下颌关节脱臼的病证。见《医宗金鉴》卷八十八。详见颊车蹉条。
颊车骱人体解剖部位名称。系指下颌关节。
颊车痈病名。见《中国医学大辞典》。即颊疡。详见该条。
颊疔病名。出《证治准绳·外科》卷二。系指生于颧骨尖高处的一种疔疮。证治同疔疮。
颊颊得意貌。《灵枢·阴阳二十五人》:“大羽之人,比于右足太阳,太阳之颊颊然。”张介宾注:“颊颊,得色貌。”
颊里经外穴名。出《千金要方》。在口腔内颊粘膜上,当口角平开1寸处。主治黄疸,瘟疫,口疳,齿龈溃烂等。斜刺0.1-0.2寸,或点刺出血。
颊疡病名。出《证治准绳·外科》卷三。系指颊车穴处生痈之病证。又名颊车痈、金腮疮。其病因是阳明经积热。治宜清热解毒,方用犀角升麻汤加减。
甲①天干的第一位。常用以纪年、纪日。
②指甲或趾甲。《灵枢·厥病》:“耳聋,取手小指次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先取手,后取足。”
③居第一位。《本草纲目·草部·芍药》:“昔人言洛阳牡丹、扬州芍药甲天下。”
④有硬质甲壳的动物。《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其耗白甲品羽。”王冰注:“白色甲虫。”
甲根经外穴名。《针灸集成》:“甲根,在足大(?母)指端爪甲角,隐皮爪根左右廉内甲之隙。治疝,针一分。”在足(?母)趾爪甲内、外根角处,共4穴。《经外奇穴图谱》定位在“足大趾背侧,趾甲弧形中点”处。
甲己化土运气术语。指逢甲己为土运。《素问·天元纪大论》:“甲己之岁,土运统之。”
甲介骨解剖结构名词。即鼻软骨。因其系附鼻孔外壁,居鼻骨之下,共一对,外形似介壳,故名。
甲疽病名。发于爪甲之痈疽。出《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五。又名嵌甲、嵌指。巢氏认为:“甲疽之状,疮皮厚甲错剥起是也。其疮亦痒痛,常欲抓搔之汁出。其初,皆是风邪析于血气所生,而里亦有虫。”或因穿小鞋使甲生长而侵入肉,使气血阻遏不通;或因剪甲而伤肌感染。久则甲旁焮肿痛痒,破溃时浸黄水,或脓出,治不得当则胬肉渐起高突,疼痛难忍,触之更甚。治参痈疽条。外治宜剔甲即可治愈,若溃烂难愈者,可外用乌倍散敷贴,若流脓不止,可按一般之溃疡治疗。《冯氏锦囊秘录》卷十九称甲疽为脱疽。
甲乙用十天干纪日,甲乙即指甲日与乙日。甲乙属木,木分阴阳。甲为阳木,内应足少阳胆经,故胆旺于甲日;乙为阴木,内属足厥阴肝经,故肝旺于乙日。《素问·脏气法时论》:“肝主春,足厥阴,少阳主治,其日甲乙。”
胛人体部位名。即肩胛部。《灵枢·经脉》:“其支者,从髆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
胛缘经外穴名。见《医学纲目》。在背部,当肩胛骨内缘上下尽处,左右共四穴。布有颈横动脉,肋间动脉后支,肩胛背神经及胸神经后支。主治肩胛神经痛,肩胛风湿痛。向外沿皮刺1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贾粲南北朝时北魏医官。酒泉(今属甘肃)人。宣武帝末年(约年)得充内侍,曾任尝药典御。
贾和元唐代人。履贯欠详。着《铃和子》一卷,已佚。
贾黄中宋代大臣。字娲民。沧州南皮(今属河北)人。举进士,授校书郎、礼部侍郎。辑有《神医普救方》七十四卷,今佚。
贾铭元代养生家。字文鼎,号华山老人。海昌(今浙江海宁)人。重侠义,能赈人之急。百岁时,太祖(朱元璋)召见之,问以颐养之法,曰:“要在慎饮食。”谓饮食借以养生,若不知物性反忌,则养生者亦未尝不害生。着《饮食须知》进览,赐宴礼部而归。享年岁。
贾思诚元末明初医生。浦江(今属浙江)人。早年师事城南闻先生,学治经,后致力于医学,博览群书,治则有神验,善用情志调节法取效。
贾所学明代本草学家。字九如,鸳州(今浙江嘉兴)人。研究方书,深明其理。着《药品化义》十三卷。后由李延昰加以补订。尝谓:“药理渊微,司命攸系,若无根据,何以详悉其义。”另着《脉法指归》,未见。
贾一元明代人。履贯欠详。撰《保婴全书》四卷,已佚。
瘕病证名。《素问·大奇论》:“肾脉小急,肝脉小急,心脉小急,不鼓皆为瘕”,“三阳急为瘕”。后世医家多有阐述。如《诸病源候论·瘕病候》:“瘕病者,由寒温不适,饮食不消,与藏气相搏,积在腹内,结块瘕痛,随气移动是也。言其虚假不牢,故谓之为瘕也。”《杂病源流犀烛·积聚症瘕痃癖痞源流》:“瘕者假也,假血成形,腹中虽硬,其实聚散无常也,亦往往见于脐上。其原由寒暖失宜,饮食少节,脏腑之气先虚,又复多所劳伤,外而感受风寒,停蓄于内,是故正虚邪实,正不能胜邪,邪遂挟其力,反假游行之血,相聚相结,而成颗块,推之而动,按之而走。故名曰瘕。”《罗氏会约医镜》:“瘕者得之伤血,肋间有块如石,按之痛引少腹,去来无常,肚硬而胀,食减餐泥,假物成形,如血鳖之类。……治宜调养脾胃,磨积消疳,奏效迟缓。”古代瘕病名目繁多,有食瘕、鳖瘕、虫瘕、蛲瘕、虙瘕、血瘕、酒瘕、谷瘕、水瘕、青瘕、燥瘕、黄瘕、脂瘕、狐瘕、肠覃、石瘕等。详见各条。
瘕泻病名。《医林绳墨·泄泻》:“瘕泻不便,后重窘痛,此因湿热蕴积,二便不利,气滞有动于火也。宜以利气之剂兼用清凉。”参见大瘕泄条。
假寒指病属热证而表现出寒的假象。参真热假寒条。
假令宋代太医局对医生的考试方法之一。假令亦即假令病法。是由考官假拟某种疾病的证候和表现特点,令被试者作出诊断并确定治疗方法,以考核其实际诊治能力。
假热指病属寒证而表现出热的假象。参真寒假热条。
假胎病名。见《继名医类案》卷二十四。即假孕。指患者经闭腹大但无胎息可验的病证。包括气胎、血胎、痰胎。详参各条。
假苔即染苔。详该条。
假者反之治疗学术语。系一种治则。指假热、假寒的病证,应该用反治法去治疗。《素问·气交变大论》:“必同其气,可使平也,假者反之。”
嫁痛病名。出《千金要方》卷三。指女子新婚初次性交而阴户疼痛,名曰嫁痛。
奸黄病名。三十六黄之一。《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五:“奸黄者,是鬼黄变入奸黄也。面目遍身俱黄,言语失错,心神狂乱,诈奸黠如不患人,若不与漱,即口舌干燥,气喘者难治。”治用犀角散。《圣济总录》卷六十一:“病人向明卧多,受索鞋拟起,身体全冷,肉色苍黑,睡中啼泣,或狂言妄语。此是奸黄。”治用茯神汤。
坚①脉象名。指坚实而有硬度的脉象。与实脉同。《素问·病能论》:“聚者坚也,搏者大也。”《诊家正眼》:“曰坚者,实之别名也。”
②坚实,坚硬。《灵枢·本脏》:“心坚则脏安固守,心脆则善病消瘅热中。”《灵枢·五变》:“夫一木之中,坚脆不同,坚者则刚,脆者易伤。”
③紧固,密固。《素问·疟论》:“故先其时固束其处,令邪气不得入。”《素问·脏气法时论》:“肾欲坚,急食苦以固之,用苦补之,咸泻之。”
坚成运气术语。五运主岁之中,金运坚刚,能成万物。《素问·五常政大论》:“金曰坚成。”“坚成之纪,是谓收引,天气洁,地气明,阳气随,阴治化,燥行其政,物以司成。”
坚肉缓节指肌肉坚实,关节舒缓。《灵枢·顺逆肥瘦》:“刺壮士真骨,坚肉缓节,监监然……。”
坚疝病名。腹部肿物而疼痛之病证。《圣济总录》卷九十四:“腹中气满,心下尽痛,气积如臂者,名坚疝。”亦名症疝,见该条。
坚阴治疗学术语。
①指平相火,固肾阴的治法。《素问·脏气法时论》:“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例如相火妄动,肾气不固所致梦中遗精,用封髓丹(黄柏、砂仁、炙草)苦寒降火而固肾精。
②清热泻火之一。吐桂《三时伏气外感篇》:“寒邪深伏,已经伏热,昔贤以黄芩汤为主方,苦寒直清里热,热伏于阴,苦味坚阴,乃正治也。”
坚者耎之治疗学术语。指一种治疗原则。出《素问·至真要大论》。对坚实的症积要用软坚散结的方药治疗。例如腹中瘀血阻滞,形成症积,用破瘀消症软坚之法;瘰疬结块,用消瘰丸。
坚者削之治疗学术语。指一种治疗原则。出《素问·至真要大论》。凡腹内症积痞块而坚硬有形,可用攻削的方药治疗。
间隔灸灸法之一。即间接灸。参见该条。
间谷①运气术语。成熟于主岁左右间气的谷物,与岁谷相对而言。《素问·六元正纪大论》:“间谷命太者,其耗白甲品羽。”“食间谷以去其邪。”“食间谷以保其精。”王冰注:“间气化生,故云间谷也。”
②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即二间。参见该条。
间化运气术语。指气候寒热相互间变化,时作时止。如清凉之气与湿热之气相间运化,则气候有时寒凉,有时炎热,反复发作。《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四之气,凉乃至,炎暑间化。”张景岳注:“间者,时作时止之谓。”
间接灸艾炷灸之一种。又称隔物灸。指艾炷与穴位皮肤之间衬隔物品的灸法。通常以生姜,大蒜等一类辛温芳香的药物作衬隔,具有加强温通经络的作用,又不使艾火直接灼伤皮肤。间接灸的种类很多,其名称通常随所垫隔的物品而定。如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药饼灸等。根据病症选用。详各该条。
间经妇科学名词。《玉峰郑氏女科秘传·经候》:“经血平时常二、三、四月一行,饮食如常,动作不衰,腹中不痛,面色不改,名间经。”
间气运气术语。间隔于司天和在泉左右的气。六气分治,在上者为司天,在下者为在泉,其余四气分司司天和在泉左右,称为间气。《素问·至真要大论》:“司左右者,是谓间气也。”“间气者,纪步也。”即间气以步为纪。每岁六步,每步六十天零八十七刻半,合计三百六十五天零二十五刻为一周年。六气如初之气,二之气,三之气,四之气,五之气,终之气,每气为一步,故每一间气各司一年之中的六十天零八十七刻半(一昼夜为百刻)。
间日疟病名。《素问·疟论》:“间日发者,由邪气内薄于五脏,横连募原也。其道运,其气深,其行迟,不能与卫气俱行,不得皆出,故间日乃作也。”治用小柴胡汤、清脾饮加常山、常山酒等。参见疟疾条。
间日子母病名。间日疟的俗称。见《医略十三篇》卷九。详子母疟条。
间甚间,病轻而兼证较多;甚,病重而兼证较少。《素问·标本病传论》:“谨察间甚,以意调之。间者并行,甚者独行。”王冰注:“间,谓多也;甚,谓少也。多,谓多形证而轻易;少,谓少形证而重难也。”
间使经穴名。出《灵枢·本输》。别名鬼路。属手厥阴心包经。经(金)穴。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3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布有前臂内、外侧皮神经,正中神经掌皮支,前臂掌侧骨间神经,及前臂正中动、静脉和前臂掌侧骨间动、静脉主治心痛,惊悸,胃痛,呕吐,热病烦躁,胸痛,疟疾,癫狂,痫症,肘挛,臂痛等。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间歇运针针灸学名词。指针刺得气后每隔一定时间断续地给予捻转或提插等操作,使患者的针感得到保持或加强的针刺手法。每次运针或间时间隔可视病情而定。
间脏五行学说术语。指疾病由母脏传子脏,不传所胜之脏,而传于所生之脏。如心病传脾,脾传肺,肺传肾,肾传肝,肝传心,母子相传。《难经·五十三难》:“间脏者,传其子也。”
间者并行治疗学术语。系治则之一。指病症虽多,但病情较轻时,可主症与兼症同时治疗。若标病与本病同时出现,亦可标本同治。《素问·标本病传论》:“谨察间甚,以意调之。间者并行,甚者独行。”参见间甚条。
肩人体部位名。又称肩膀。上臂与躯干连接的部分。内有肩关节,主上肢屈伸和回转活动。《灵枢·逆顺肥瘦》:“广肩腋,项肉薄,厚皮而黑色。”
肩背痛证名。肩背部筋脉、肌肉作痛。出《素问·脏气法时论》。因风湿或湿热相搏,痰饮流注,脏腑气血亏损等因所致。《张氏医通·肩背痛》:“肩背痛,不可回顾,此手太阳气郁不行也,以风药散之,通气防风汤;若面白脱色;短气者勿服,宜逍遥散加人参;火郁热盛,东垣升阳散火汤;形气虚甚,十全大补汤;肩背痛,脊强,腰似折,项似拔,此足太阳经气不行也,羌活胜湿汤。”因湿热相搏,肩背沉重而痛者,宜当归拈痛汤;因痰饮流注者;宜导痰汤;病后,房劳后、经行后肩背痛见虚象者,以调补为主。参见外感肩背痛、内伤肩背痛条。
肩膊①人体部位名。又名(骨友)。指两肩及肩之偏后部位。《灵枢·终始》:“肩膊虚者,取之上。”
②肩胛骨的别称。又名肩髆。
肩髆人体部位名。指肩胛部。《灵枢·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循肩髆内,挟脊抵腰中。”
肩不举证名。肩臂部不能抬举之证。因风湿外袭或外伤、伤损所致。《灵枢·经筋》:“手阳明之筋……其支者,绕肩胛,挟脊;直者,以肩髃上颈。”“其病当所过者,支痛及转筋,肩不举。”《类证治裁》卷六:“阳明脉衰,肩胛筋缓,不举而痛,宜调补络脉。”治以祛风化湿,和血活络,用生芪、白术、当归、防风根、姜黄、桑枝、甘杞子、橘络。并可结合针灸、推拿治疗。参见肩痛条。
肩垂背曲证名。背曲肩随的别称。《临证指南医案·肩臂背痛》:“背为阳明之府;阳明有亏,不能束筋骨、利机关;即肩垂背曲。”详见背曲肩随条。
肩风毒病名。痈疽生于肩髃穴者。见《外科大成》卷二。又名臂风毒。多因风邪袭于肩髃穴之骨缝,与湿稽留而化热所致。证见初起红肿热痛,肿块小者如杏,大者如桃,痛引肩臑,更兼拘急。治宜祛风利湿,化热解毒。初起者可用汗法,内服蠲痛无忧散。肿不消者,法同外痈条。
肩骨指肩胛骨,锁子骨,左右共四块。详各条。
肩后经外穴名。参见肩三针条。
肩后疽病名。称上搭手为肩后疽。出《证治准绳·外科》卷三。又称肩胛疽为肩后疽者,出《外科大成》卷二。各详该条。
肩后痛证名。指肩后部肌肉、筋脉作痛。由感受风热,手太阳小肠经脉气郁不行所致。《杂病源流犀烛·肩背肘臂腕手病源流》:“肩后属小肠经。故肩后痛为小肠经病。以小肠中感受风热,气郁不行故致此。”治宜祛风通络。用羌活、防风、藁本、木通、蔓荆子。心血虚者宜养血,用当归、熟地等药。参见肩痛条。
肩胛解剖结构名。
①背部两肩胛骨处。《素问·气交变大论》:“岁火不及……膺背肩胛间及两臂内痛。”
②指肩胛骨。《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附于脊背,成片如翅者,名肩胛,亦名肩髆,俗名锨板子骨。
肩胛骨骨名。见《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又名肩髆、锨板子骨、琵琶骨。解剖学同名骨。上肢带骨之一。为三角形扁骨。贴附于胸部的后外侧,其关节盂与肱骨头构成肩关节,肩峰与锁骨相连。
肩胛骨出病名。肩关节脱臼。出《理伤续断方》。又名肩胛上出臼,肩骨脱臼,肩骨失落,臑骨突出,髃骨骱失,肩骨出髎,肩骱迭下等。多因跌打、闪坠肩部着地或撞击伤所致,按外力方向等而有前、后、上、下脱臼之区别,其中以前脱臼为常见。证见患肩部疼痛肿胀,呈方肩畸形,肩功能障碍使患侧手不能上举至脑后,下不能过胸前,反手不能至背。治宜手法整复固定,视脱臼之情况可选足蹬法,肩头掮法、扛抬法等。《伤科补要》:“髃骨骱失……使患人低坐,一人抱住其身,将手拔直,用推拿法,酌其重轻,待其筋舒,一手捏其肩,抵住骱头,齐力拔出,内有响声者,乃复其位矣。”治法参见脱臼条。
肩胛疽病名。痈疽之生于肩胛部位者。出《证治准绳·疡科》卷三。又名太阴疽,肩后疽。多因手太阴肺经积热郁滞所发。证治参见有头疽条。
肩尖经外穴别名。见《针灸经外奇穴图谱》。即肩头。参见该条。
肩解①人体部位名。指肩关节。《灵枢·经脉》:“小肠手太阳之脉……出肩解,绕肩胛。”
②穴位名。《素问·气穴论》:“肩解二穴。”王冰注:“谓肩井也。在肩上陷解中,缺盆上,大骨前。”又《素问·气府论》:“肩解各一。”王冰注:“谓秉风二穴。在肩上小髃骨后,举臂有空。”参见肩井条,秉风条。
肩井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别名膊井、肩解。属足少阳胆经。手足少阳、阳维之会。在肩上,前直乳中,当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上。或以手拼拢,食指靠颈,中指尖到达处是穴。布有锁骨上神经后支,副神经,及颈横动、静脉。主治项强,肩背痛,手臂不举,中风偏瘫,滞产,产后血晕,乳痈,瘰疬,及高血压,功能性子宫出血等。直刺0.3-0.5寸,不宜深刺。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肩井骨伤病名。肩井骨(即锁骨)骨折伤。见《疡科证治准绳》卷六。多因跌扑、坠堕、撞击作用于局部所致。局部肿胀疼痛,压痛明显,功能障碍。治宜手法整复,局部固定,《伤科补要》:“用手法先按胸骨,将肩端向内合之,揉摩断骨令其复位,用带挂肩于项,勿使摇动。”内服七厘散,或复元活血汤。肿痛消减可改服接骨紫金丹,接骨丸。局部可用损伤洗方或海桐皮汤外洗,或外敷定痛散贴万灵膏。可适当进行功能锻炼。
肩疽病名。疽之生于肩部者。出《证治准绳·外科》卷三。又名疵痈、丁疽。又生于肩前廉,即肩峰前侧者,名干疽。若生于肩后廉,即肩峰后侧者,名过肩疽。多因风热之邪毒郁滞,或因负重损伤,使瘀血凝结而发。证见局部红肿热痛,成脓早溃者为顺;反之则肿势平塌,不红不热,坚硬难溃,或溃迟缓而脓稀色败者为难治;若肿痛引臂胛,全身寒热口噤,疼痛不思食饮,大小便不调者为逆。治疗当审慎辨证,随证加用引经药。初起者,表证明显者,可用荆防败毒散之类汗之。若里热之证现显,当转投内疏黄连解毒泄热下之。汗、下之后肿痛不退,或脓将成者,应即内服托里透脓汤。若脓已成则当早作切开引流。外治参见痈、疽、溃后,证治参见溃疡、附骨疽等条。
肩髎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手少阳三焦经。在肩部,肩髃后方,当臂外展时,于肩峰后下方呈现凹陷处。布有腋神经肌支和旋肱后动脉肌支。主治肩臂痛,上肢麻痹或瘫痪,及肩关节周围炎等。直刺1-1.5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肩脉早期经脉名。即手太阳膀胱经。《阴阳十一脉灸经》:“肩:起于耳后,下肩,出臑外廉,出□□□,乘手背。是动则病:嗌痛,颔肿,不可以顾,肩似脱,臑似折。是肩脉主治其所产病:颔痛,喉痹,臂痛,肘痛,为四病。”
肩内俞经外穴名。见《腧穴学概论》。在肩髃穴与云门连线之中点直下1寸处。主治肩臂痛不举。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肩内髃经外穴名。见《经外奇穴汇编》。在胸壁外上方,中府穴外侧0.5寸处。主治肩臂疼痛。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肩前经外奇穴名。参见肩三针条。
肩前痛证名。肩前部肌肉、筋脉疼痛。因邪袭手阳明经脉或肺气郁阻所致。《杂病源流犀烛·肩臑肘臂腕手病源流》:“肩前属大肠经,故肩前痛为大肠经病,盖肩端两骨及前臑,皆大肠脉所贯。”风热乘肺;肺气郁阻者,治宜泻风通肺气;用防风、羌活、升麻、柴胡、蔻仁、陈皮、桑皮、贝母。面白气虚者,治宜加人参、黄芪。参见肩痛条。
本文来源于临床整理
免责.声明
大众医学助手除原创文章外,内容皆来自网络优质精选文章,未给每一位医学爱好者创造优质的阅读环境,本站采用简约、清新的阅读界面给每一位爱好者最优质的阅读体验,若喜欢本白癜风治疗体系与技术什么是白癜风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