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大唐中医药名家王焘及其外台秘要

21大唐中医药名家王焘及其《外台秘要》的历史贡献

国家社会科学重点课题优秀传统文化研究课题组专家、中国光彩集团副总裁徐群贵研究员

王焘对于中医药的系统化整理、编辑,使得过去凌乱不堪的中医、中药各行其是、各自为战状态,从体系建设上获得了解决问题的路线图。这方面,中医药经常性的被作为一种个人技艺,是因人而异的一种个性化手艺,处于“感性认识”和“个人心灵手巧”的局限性状态,一直到现在都有许多民间中医药人士敌视理论研究,敌视大专院校的专业化人才培养,认为中医药人才就是日积月累的自我琢磨,不存在成才之路的规律性。王焘的中医药贡献打破了这样的格局,让中医药在医术精湛和中药材质量好的两方面齐头并进,首先就是在万无一失的艾灸、美容养颜方面,达成了中医与中药之间实质性的优化组合,堪称现代中医药的鼻祖,也是健康养生的开山祖师。这也是中医药传承与发展的历史性规律,自从《黄帝内经》诞生以后,并且流传于世的效果,带来了张仲景、孙思邈等人的中医药经典之作。中医药传承首先就是文化传承,是必须以文字记载为主要方式方法的。(续接前文)

十二、《外台秘要方》对妇科学研究的贡献(第三部分)首先体现在“若曾伤某月胎”,随月而施用预服方药,具体内容如下:1“若曾伤一月胎者,当预服补胎汤方”;“若曾伤二月胎者,当预服黄连汤方”;“若曾伤三月胎者,当预服茯神汤方”;“若曾伤四月胎者,当预服调中汤方”;“若曾伤五月胎者,当预服安中汤方”;“若曾伤六月胎者,当预服柴胡汤方”;“若曾伤七月胎者,当预服杏仁汤方”;“若曾伤八月胎者,当预服葵子汤方”;“若曾伤九月胎者,当预服猪肾汤方”。各月所用方药不同的实质,是因为胎儿生长发育状况及孕妇临床表现不同所致。如“若曾伤三月胎者,当预服茯神汤方”,因三月手心主脉养,况此期胎儿生长发育速度加快,故用“茯神汤”以益气养血安神,该方组成为“茯神丹参龙骨各一两阿胶当归甘草炙人参各二两赤小豆二十一粒大枣十二枚擘”。方中的茯神宁心安神,龙骨镇惊安神,人参大补元气,安神增智,大枣益气养血安神,甘草有益气清热的作用,丹参、阿胶、当归共奏养血活血之效,赤小豆利水消肿,利湿退黄,以使该方补而不滞。其次表现在随月针对胎动不安而施的安胎方不同。如“妊娠一月,阴阳新合为胎……卒有所下,当预安之,宜服乌雌鸡汤方”;“妊娠二月……艾汤主之方”;“妊娠三月……雄鸡汤方”等等。各方所主临床表现中或有“卒有所下”,或有“胎动不安”,或“卒有所动不安”,病情较前者稍重,因各月伴随胎动不安的临床表现不同而辨证施方,同时考虑胚胎在各月借以长养的经脉不同。以上是《外台》中随月安胎思想的体现。但是尽管孕期各月胎儿生长情况各异,孕妇临床表现不同,从而各月所用安胎方药有异,然而各月的共同特点都是孕期,从而决定了孕妇体内脏腑气血易虚的特点。这一点在所用安胎方药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备急千金要方》记载:“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有毒无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补虚羸者,本中经”;“下药一百二十五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疾者本下经”。《外台》中所用安胎方共计18首,绝大多数方药为上药,极少用到下药,针对此期孕妇体质的特点,以补为主。例如:18首方剂中,甘草(上药)使用16次,《药对》云:“虚而多热用甘草”;使用生姜(上药)14次,《药对》云“虚而痰复有气,加生姜”;11首方中出现人参(上药),《药对》云:“虚而欲吐,虚而不安加人参”;使用麦门冬(上药)10次,《药对》云:“虚而口干加麦门冬”;大枣(上药)出现9次,《药对》云:“虚而多气(上药)兼微咳加大枣”;当归(中药)9次,《药对》云:“虚而冷加当归”;芍药(中药)8次,阿胶(上药)8次;白术(上药)8次;黄芩(中药)5次,干地黄(上药)5次;芎?(上药)4次;柴胡(上药)3次;半夏(下药)3次;厚朴(中药)3次;干姜(中药)3次;茯苓(上药)2次;麻黄(中药)2次。当然,对孕妇使用药方应当突出以补为主的同时,还应注意以下两种情况:一是无病不可妄用补剂,以防补而壅滞,酿生他病;二是针对孕妇病情,可用毒药攻邪,但在孕期攻邪应果断用药,恰当运用攻伐之品,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中云:“黄帝问:妇人重身,毒之何如?岐伯曰:有故无殒,亦无殒也。帝曰:愿闻其故何谓也?岐伯曰: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过者死。”总之,《外台》中的对孕妇按月调理饮食起居、情志和随月安胎处方用药体现了中医学的逐月安胎思想。其实质是建立在临床实践基础上。这是根据胎儿发育阶段及孕妇临床表现而实施的安胎法,理论上体现了中医学整体思想和恒动思想。由于中医的逐月安胎法主要借助饮食、起居、情志以及中药调节,安胎而不动胎,所以在胎孕这一特殊时期更能发挥它的优越性,值得进一步探索研究。从以上对《外台》卷三十三、三十四相关内容述评可以看出,王焘在继承唐初孙思邈研究妇科学相关理论和临床治疗的基础上,又补充了《崔氏方》、《素女经》大量的“产乳”等理论研究的相关内容。对于经、带、胎、产、妇人杂病方面,收载了二十多家临床治验方药。这些内容不但总结了唐中期以前妇科学在理论和临证治疗的成就,同时也对宋以后妇科的学科分化奠定了十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临床治疗学基础。(十三)《外台秘要方》对儿科学的贡献关于儿科病证,早在《内经》中就有所记载,至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已能用方药治疗多种小儿疾病。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对儿科相关病证的病因病机进行了较深入的论述,惜其有论无方,缺乏必要的临床总结。唐代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要方》卷五“少小婴孺”中专论儿科病,但仅有9门,载方首。而唐代王焘所著《外台秘要方》(以下简称《外台》)中卷三十五,三十六为儿科专卷,共计86门,论84首,收载方药站。它对中唐时期以前有关的儿科常见疾病及小儿养护方法进行了全面详实地收载,有论有方,是对此前医学界在儿科领域研究成果的全面总结,为宋以后儿科成为独立临床分科,奠定了理论及临床治疗的基础。本文仅就《外台》对儿科学发展中的贡献述评如下:1.为儿科的学科分化奠定了临床实践基础《外台》所载文献集唐以前儿科研究之大成,为后世儿科临床分科及相关论著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书中所引文献,共15家,约条。其中著作大多散佚,而它却较完整地保存下来,为儿科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资料。正如前所述,在唐以前的著作中,对小儿疾病还未单列出来专门论述,就连《诸病源候论》中也是有论无方;在唐代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要方》中只有一卷专门论述儿科疾病,且涉及病种有限;而《外台》中已用两卷专门论述儿科病证,涉及病种70余种,载方首。它保存了晋唐之间多已散佚的有关儿科方面的方书史料,为宋代钱乙所著的现存第一部儿科学专著《小儿药证直诀》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对儿科学的发展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2.详析儿科发病原因《外台》载文对儿科病的病因进行了深刻而全面地分析。其认识符合病因分类规律,对疾病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外台》将小儿病因归纳为六个方面:(1)外感六淫邪气在外感病因中以风、寒多见,如卷三十五小儿将息衣裳厚薄致生诸痫及诸疾方并灸法二十八首中“凡小儿所以得风者,缘衣暖汗出,风因而入也”。又卷三十六中“五味子汤,主小儿风冷入肺,上气气逆……”还有小儿天行病为感受疫疠之气而发。(2)饮食不节饮食不节所致疾病。如小儿惊夜啼方七首中“小儿因宿乳不消,腹痛惊啼,牛黄丸方”。(3)情志内伤七情内伤致病见小儿惊痫惊悸、小儿惊夜啼及小儿客忤病。如“惊痫者,起于惊怖先啼乃发作,此惊痫也”。(4)病理产物致病如痰饮、瘀血。见卷三十五小儿痰结方二首及小儿癥瘕癖方六首。(5)外伤及其他因素致病如小儿火灼疮及小儿误吞物、小儿囟开不合、小儿解颅、小儿齿不生、小儿肠道寄生虫病等。(6)先天因素如由胎传引起的小儿痫证。见卷十五疯癫方七首“又人在胎时,其母卒大惊,精气并居,令子发癫”。3.详名儿科病证分类《外台》在病证范围方面,该书对小儿常见病大都涉及,其范围之广,前所未有。书中论述小儿诸疾86门,可分为外感、内伤及杂病。外感病包括小儿中风、小儿咳嗽、小儿咳逆上气、小儿伤寒、小儿天行病等;内伤病包括小儿诸黄、诸淋、痫症、惊悸、大小便不通、诸痢等;杂病如小儿齿不生、小儿解颅、小儿头汗及盗汗、小儿夜啼等。按照现代医学的观点,它已涉及到儿科的呼吸系统疾病(如小儿咳嗽);小儿消化系统疾病(如小儿食不下、小儿哕、小儿吐痢);五官科疾病(如小儿重舌、小儿咽喉生疮、小儿鼻塞、小儿眼赤痛等);皮肤科疾病(如小儿头疮、小儿浸淫疮、小儿火灼疮、小儿风疹瘙痒等病);寄生虫病(如小儿蛔虫、小儿蛲虫及寸白等病);及生长发育异常引起的疾病(如小儿囟开不合、小儿解颅、小儿齿不生等病)。其论述的儿科疾病之多,范围之广,分类之细,方药之多是前世方书所不可比及的,同时,它也为后世儿科专著的诞生,奠定了理论和实践的基础。4.丰富多彩的儿科病证治疗《外台》在儿科病证治疗方面,除了汤药的内服,还配合多剂型、多渠道给药以及其他治疗手段的应用,是其突出的特点。首先,其用于治疗的汤药,具有药味少、药性平和及剂量轻的特点。其中大多数药方只有六七味中药,最多为十五味,且只有一方。应用一味药物的汤剂多达45首。而且还用了食疗,如小儿哕方中“以羊乳一升,煎减半,分五服,无,用牛乳代之”;其次,除了采用汤药,还根据小儿给药特点,制成了丸、散、膏、丹、栓等剂型给药,如治疗小儿咳逆上气的杏仁丸;治疗小儿大便不通,用蜜炼为丸,纳入肛中;治疗小儿心腹热的丹参赤膏;治疗小儿寒热及赤气中人的猪蹄散方。除了内服药物外,还采用了大量的外治方法,这些方法有:(1)药物的局部外敷见小儿眼赤痛方八首中“取羊子肝,薄切,以井花水浸,以贴之,妙。”(2)中药煎汤外洗如育儿法中疗小儿寒热,不佳,不能服药,六物莽草汤浴儿。(3)中药点眼如疗小儿眼赤痛,以人乳浸黄连点之。(4)中药灌肠见小儿疳痢方中“疗大人、小儿久痢或疳方;豉三升,葱白一握,桃叶一握,盐二十颗,苦参五寸,青黛一抄,上六味,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渣,仰卧,灌下部中,极妙”。除此以外,灸法在方中的大量采用,推广了灸法在小儿治疗中的作用。该书直接在条目中标明采用灸法的有两处,方中采用灸法的有十门,灸方33首。由此可以看出,灸法在这一时期已被大量采用。5.切合实际、简单适用的小儿养护方法《外台》中除记载了大量简、便、易、廉的方药外,还对小儿的生长、发育及护养进行了论述。书中涉及此内容的有九门之多,它总结了唐以前劳动人民护养小儿的实践经验。如对新生儿的衣着,提出要采用柔软吸水的棉织品,并不宜穿太厚。如“一晬之内,儿衣皆须用故绵帛为之,善。儿衣绵帛特忌厚热。慎之!慎之!”;对小儿饮食要饥饱有节以免伤及脾胃。如“乳儿不用太饱,饱则令吐……如是十反、五反,视儿饥饱以节度之”;对乳母的选择,书中还专门进行了论述:“乳母者,其血气为乳汁也。五情善恶,悉血气所生,其乳儿者,皆须性情和善,形色不恶,相貌稍通者。”书中又云:“凡小儿初受气,在娠一月结胚,二月作胎,三月有血脉……生后六十日,目瞳子成,咍笑应和人;百五十日任脉生,能反覆;……三百日髌骨成,何独倚;三百六十日为一期,膝骨成乃能行。”并认识到“此其定法若有不依期者,必有不平之处”。这与现在对婴儿生长发育的认识是一致的,是具有科学性的。另外,对小儿变蒸认识,提出了有大、小变蒸之分。认为变蒸是小儿生长发育过程的正常现象,可不予治疗。只有当变蒸过剧,或兼感天行病时,才予药物治疗。但主张不宜灸刺,并指出变蒸规律为“凡蒸平者,五日而衰,远至七日,九日而衰”。论后还附有治疗变蒸方两首(黑散方、紫丸方),其用药指征、服药方法及禁忌,均详细记录。1综上所述,《外台秘要方》对儿科学的发展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贡献是显著的。它为宋代所著现存第一部儿科学专著的完成,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它的出现为宋以后儿科成为独立的临床学科,从理论到实践,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书中所载方药,大多简便易行,临床验证有效,至今仍在采用。但因作者所处时代的局限,其中难免有所瑕疵,我们应在学习和临床应用时加以注意。(十四)《外台秘要方》对外科学研究的贡献中医外科学的发展源远流长,早在远古时代,人们在与疾病作斗争中就学会了用草药涂敷治疗一些简单的外科疾病,随着社会的发展,外科病的治疗方法也日渐丰富,在《内经》、《礼记》、《甲乙经》、《金匮要略》等书中均有记载。到唐代,外科病的治疗方法已相当丰富,这在王焘所著的《外台秘要方》中有充分的反映。《外台秘要方》收录了“上自炎昊,迄于盛唐”约66家方书撰写而成,全书共40卷门,录方余首。其中属中医外科外治法的有余方,其方法之多,所涉范围之广,可谓空前。其所涉及的外科疾病有:瘿、瘤、瘰疬、瘘、痈疽、石痈、附骨疽、瘭疽、缓疽、发背、腋臭、金疮、癞等数十个病种。所录方药既有内服之方,又有外治之剂。现就其所载主要病种予以述评之。1.瘿瘿,是以颈部生肿块,色红而高突,或蒂小而下垂,有如樱络之状为特征的疾病。其发病与水土因素有关,或因忧思郁怒,肝郁不舒,脾失健运而致气滞痰凝于颈部而成。《外台》卷二十三用四门(节)(以下引文均出此卷)专论其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及治疗。(1)病因病机《外台》指出:“瘿者,由忧恚气结所生,亦由饮沙水,沙随气入于脉,搏颈下而成之。”“诸山水黑土中出泉流者,不可久居,常食令人作瘿病。”由是可知,瘿病成因有二:一为水土因素所致;一为七情内伤,肝气郁结,脾失健运,气滞痰凝而成。(2)辨证及治疗瘿病依病因可分为石瘿、劳瘿、泥瘿、忧瘿、气瘿(“五瘿方八首”)。根据病因、病机、症状又可分为石瘿、气瘿、血瘿、肉瘿、筋瘿五种类型。无论哪一种分型,总以痰气交阻为其基本病机,因此在治疗上,行气化痰软坚是基本大法,而以海藻、昆布为代表的化痰散结药是最常用之品。如《肘后》海藻酒方及又方,《深师》疗瘿方及又方,《崔氏》海藻散,张文仲《隐居效验》疗瘿方,《古今录验》疗瘿海藻散及小麦汤,《广济》昆布丸、疗瘿细气方,崔氏又方,《必效》主气瘿方,范汪疗五瘿方,《千金》疗石瘿、劳瘿、泥瘿、忧瘿、气瘿方,《千金翼》五瘿方等均以海藻、昆布为其方剂之主药。这一对瘿病病因及治疗的认识,在当今瘿病的论治中仍占主导地位。此外,灸疗也是治瘿的一种常用外治法,其所灸穴位有:风池、发际、大椎、大杼、颈冲、肺俞、云门、天府、冲阳、天瞿、通天、中封、耳后发际、胸堂等。2.瘤瘤,是以体表肿物,大如梅、李,日久渐增,界限分明,色白肿痛,甚则破溃化脓为特征的疾病。其病程较长,多属阴症。多因七情劳欲,复感外邪,脏腑失调,生痰聚瘀,气血凝结而成。对其治疗总体上按瘿病法治,同时辅以外治法,如《深师》疗瘤脂、细瘤方,先以此方配药外敷瘤上去腐拔脓;然后外敷生肉膏,以生肌敛疮。此外,《千金翼》疗瘤病方及白瘤又方、《千金》陷肿散等均属外敷疗法。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外台》中已记载用结扎法治疗外科疾病,如《千金翼》白瘤方即是“先极瘙刮,以绳缚之即愈”,此法一方面可阻断血络,使赘瘤失去营养而坏死脱落;另一方面通过结扎可阻止毒邪的走散蔓延,至今仍被临床使用。3.瘰疬瘰疬,又名鼠瘘。是指颈、项、腑、胯间的结块,初起如豆,数目不等,无热不痛,后渐增大串生,渐觉疼痛,结块粘连,推之不移,溃后脓汁稀薄,或夹有豆渣样物,此愈彼起,久不收口,则形成窦道或漏管。本病多因肺肾阴虚,肝气久郁,虚火内灼,炼液为痰,或受风火邪毒而致。《外台》卷二十三用七门(节)专论其病因病机、辨证治疗。(1)病因病机《外台》认为:“此由风邪毒气,客于肌肉,随虚处而停,结为瘰疬。”“此皆鼠瘘,寒热之气也,稽留于脉而不去者。鼠瘘之本,皆在于脏,其末上出于颈、腋之间。”指出瘰疬成因有二:其内因为脏腑虚弱;外因为风邪毒气、寒热之气侵袭,致气滞痰凝而成。(2)辨证及治疗《外台》依据瘰疬的兼症,将其分成六型治疗。①瘰疬兼寒热。对于此型的治疗,《外台》指出:“请从其末,引其本,可使衰去而绝其寒热,审安其道以予之,徐往徐来以去之。”以理气化痰为主,兼以清热或散寒,所录之方有《广济》疗瘰疬丸、疗瘰疬方,《刘涓子》疗寒热瘰疬散,《千金》疗瘰疬方及疗寒热瘰疬散。在内服方药基础上,可兼用外敷或灸疗,其外用药有狼粪灰、马齿苋猪脂膏;所灸之穴有耳后发际、背两边腋下后文上。②瘰疬结块坚硬。此型的治疗,以扶正祛邪兼用,同时辅以外治法,辑录之方有《广济》疗瘰疬结核令消散方、《肘后》疗颈下瘰疬方及又方以及《广济》疗瘰疬息肉结硬薄方。③瘰疬兼恶核。恶核多因风热毒邪搏于气血,复被风寒侵袭而致,以肉中结块疼痛,推之可移,发热恶寒为主症。对于瘰疬兼恶核的治疗,《外台》辑录的方剂总以行气化痰散结为法,兼以清热燥湿或散寒祛湿,其方如《文仲》五香连翘汤,《延年》丹参汤、玄参汤。此外尚有用《延年》丹参膏摩患处,内外兼施。④瘰疬兼痈肿。对于此型的治疗,《外台》多以清热化痰散结为法,方如《经效》犀角丸及又方、《集验》疗寒热瘰疬散;亦兼用《经效》大黄膏或《集验》陵鲤甲外敷患处。⑤瘰疬及鼠瘘。瘰疬、鼠瘘为同一疾病的不同阶段,瘰疬系指结块未溃者;鼠瘘则指结块已溃,久不收口,形成窦道或漏管者,多见于瘰疬之后期。对瘰疬已形成鼠瘘者,《外台》辑录之方,既有内服化痰散结之范汪疗颈鼠瘘累累者方、《集验》疗寒热瘰疬散及疗鼠瘘方、文仲疗瘰疬方及又方、《救急》疗鼠瘘久不瘥方;又有外敷之《集验》疗鼠瘘及瘰疬膏,以及槲叶炒盐熨法;还有范汪之猪椒熏蒸法及鼠头猪脂膏外敷兼灸法。⑥瘰疬兼毒肿。瘰疬兼毒肿者,病情较重,传变迅速,对此,《外台》指出:“毒气,苦肌肉中肿痛,结脉寒热,如瘰疬,痛不可近,急者数日杀人,苦心烦闷,便当急速与汤。”由是可知,对于此型的治疗当迅速用药,以免延误病情,其方如崔氏大五香汤及五香汤,《经心录》之射干汤、升麻汤。对于瘰疬的治疗除上述六型外,《外台》特用一门专论灸疗,足见其在瘰疬治疗中的重要性,其所载灸法既又直接灸腋下患处、五里、大迎;又有以生章陆根或葶苈、豉为饼的间接灸法。4.瘘瘘,即瘘管,指疮破久不收口,成管流脓水,以瘰疬破溃、肛周脓肿成瘘最多。多因热毒瘀结,气血亏虚,荣卫运行失司而成。《外台》卷二十三专论其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及论治。(1)病因病机《外台》依据瘘的病因、症状、发病部位及与脏腑的关系,将其分为九种类型,即狼瘘、鼠瘘、蝼蛄瘘、蜂瘘、蚍蜉瘘、蛴螬瘘、浮沮瘘、瘰疬瘘、转脉瘘。总括其病因不外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为情志内伤,狼瘘、蛴螬瘘、浮沮瘘之形成均与情志密切相关;其二为饮食不洁,鼠瘘、蝼蛄瘘、蜂瘘、蚍蜉瘘的形成均与饮食不洁之物有关;其三为起居失宜,瘰疬瘘、转筋瘘多因起居不慎而成。其病所涉及的脏腑为:狼瘘根在肺,鼠瘘根在胃,蝼蛄瘘根在大肠,蜂瘘根在脾,蚍蜉瘘根在肾,蛴螬瘘根在心,浮沮瘘根在胆,瘰疬瘘根在肾,转脉瘘根在小肠。(2)辨证及治疗《外治》对瘘的治疗既有统治之法,又有分治之方。其统治方中内服之方有《广济》疗瘘有九种不过此方、《集验》疗瘘九种方、《崔氏》疗九种瘘方、《肘后》通治诸瘘方及又方。在分型论治中其内服之方有《千金》疗狼瘘的空青主之,商陆为佐方;疗蝼蛄瘘的荏子主之,枯梗为佐方;疗蚍蜉瘘的礐石主之,防风为佐方;疗蛴螬瘘的矾石主之,白术为佐方;疗瘰疬瘘的雌黄主之,芍药为佐方;疗转脉瘘的斑猫主之,白芷为佐方以及《刘涓子》疗鼠瘘又方、张子仁疗鼠瘘要方、《深师》疗鼠瘘方、《肘后》疗蜂瘘方。由于瘘病的特殊性,其外治法及方剂极为丰富,其法有外敷法、外涂法、油膏法、药捻法、药物填塞法、熨法等。外敷法方如《刘涓子》疗鼠瘘又方;《千金》疗蜂瘘的雄黄主之,黄芩为佐方;《千金》疗浮沮瘘的地胆主之,甘草为佐方;张文仲疗鼠瘘方;《刘涓子》疗瘘众方不瘥效验方。外涂法方剂有《刘涓子》疗鼠瘘方、《深师》疗鼠瘘又方、《古今录验》疗鼠瘘麝香涂方。油膏法方剂有《千金》疗鼠瘘,疮瘥复发及不愈,出脓血不止方;《备急》疗瘘生肉膏方。药物填塞法方剂有《千金》疗蝼蛄瘘又方,《刘涓子》疗瘘生肉膏方,《备急》疗诸瘘方。药捻法方如《深师》疗鼠瘘又方。熨法方有《千金》疗蜂瘘方,《必效》疗诸瘘方。对于一些难治性瘘,则多采用药物内服与外敷(或涂)相结合的方法治疗,其方如《千金》疗鼠瘘之狸骨主之,知母为佐方;《千金》疗鼠瘘方;《备急》、《刘涓子》鼠瘘方;崔氏疗瘘方;《肘后》通治诸瘘又方。综上所述,可知瘘病之复杂及《外台》辑录方、法之丰富,其所录之方在当今外科治瘘中仍为常用之法。

(未完,待续)

国家社会科学重点课题优秀传统文化研究课题组专家、中国光彩集团副总裁徐群贵教授

年8月13日

您的打赏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谢谢

合作你我他她共赢世界

欢迎您合作共赢成就辉煌人生

赞赏

人赞赏

长按







































白斑风
甘露聚糖肽针能不能治好白癜风疾病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ngnongzhong.com/gzss/263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