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入侵肛门的漏洞和形成脓肿和肛瘘的因素

一、细菌入侵的四个漏洞

(一)肛窦肛门接触肠内容物的最内侧组织,上1/3是直肠黏膜,下2/3是肛管皮肤,但无论是肠黏膜还是肛管皮肤都不会轻易被细菌突破,问题主要出在肠黏膜和肛管皮肤的交界处——齿线。齿线位于肛门内部约3cm处,用一肛门镜就可以看到,它的形状像据齿,所以叫齿状线,简称齿线。齿线一方面是肛门内部一条非常重要标志线,同时也是细菌人侵肛门的突破口。直肠的形状看上去像个腰鼓,中间大,两头小,下接肛管。直肠在从宽大的中部(壶腹部)向闭合的肛管过渡的过程中,直肠壁黏膜形成向肠腔突起的6~10条黏膜隆起柱,医学上叫“直肠柱”。每两个直肠柱下端之间有半月形瓣膜相连。直肠柱和这瓣膜一起围成一个个小隐窝,这种小隐窝就是肛窦,或称肛隐窝。肛窦开口向上,平时开放,排便时关闭。肛窦内分布着肛腺的开口,肛腺分泌肛腺液,润滑和保护肛管。如果某种因素导致排便时肛窦不能关闭,或干硬的粪便划伤肛窦,粪便和细菌就会进入窦内,堵塞肛腺开口。致其分泌受阻,发生肛腺感染,然后沿肛腺外的淋巴管向外扩散,引发脓肿和肛瘘等疾病。肛周脓肿和肛瘘都是通过这种途径感染发病的,因此这部分疾病的内口都在齿线处。所以说肛门最大的软肋在肛窦。齿线下的肛门静脉丛首先是向肺回流,所以肛门癌一般是先向肺脏转移。此外,齿线还是肛门感觉中心之一,手术时不能过度破坏。

(二)肛缘皮肤肛缘皮肤有三多,毛发多、皱褶多、腺体多,所以特别容易藏污纳垢,如果不注意清洁卫生,很容易引起皮下感染,导致皮下脓肿。细菌通过这一入口入侵肛门,一般都不会太深,也不会太广。

(三)肛管皮肤前面提到肛管皮肤有很强的坚固性,如果没有裂伤和破损,一般不会被病菌侵袭。细菌通过这一途径入侵肛门多是发生在有肛裂的患者身上,主要是皮下肛瘘,前后侧位较多见。

二、形成脓肿、肛瘘的几个困素

(一)肛周皮下间隙

肛周皮下间隙分布在肛缘皮下,前后左右都有,但发病以后侧和两侧居多,属于最表浅的间隙。感染途径是肛窦和肛缘皮肤。病灶多局限很少向周围蔓延。内口在病灶相对应的齿线位置。手术相对简单。

(二)会阴筋膜下间隙

会阴筋膜下间隙位于肛门前侧,女性较小,男性范围广,一直延伸到阴囊根部。这一部位的间隙分深浅两层。浅层和肛周皮下间隙相通。感染途径是肛门前侧齿线处的肛窦和裂伤的肛管皮肤,所以内口一般也位于此处。发病后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治疗,往往会向阴囊蔓延。

(三)肛管后间隙

肛管后间隙位于肛门后侧,分深浅两层,浅层和肛周皮下间隙相通。深层通向两侧坐骨直肠窝间隙。感染途径是齿线处后侧肛窦和肛门后侧裂口。内口多在后正中齿线位置。发病后易向两侧蔓延。

(四)坐骨直肠窝间隙

坐骨直肠窝间隙是肛周最大的间隙,左右各一个,并通过肛管后深间隙相通。感染途径基本是肛窦,内口位置有两种可能:一是和病灶相对应位置,二是后正中位置,具体如何判断将在后面相关章节介绍。这两个间隙感染后症状非常严重,会向对侧蔓延,形成马蹄或半马蹄形脓肿。绝大部分复杂肛瘘都是来源于这一部位的脓肿。

(五)括约肌间间隙括约肌间间隙是指内外括约肌之间,严格讲这一部位没有明显间隙,但这里却是众多肛周感染的原发部位。前面谈到肛窦是细菌人侵肛门的最主要入口,但真正进入肛门内部依靠的是肛腺,而大部分肛腺的腺体位于括约肌之间。细菌往往是先在这里感染,然后再向其他各个间隙扩散蔓延。其内口没有确定部位,但以后正中齿线位为多,蔓延方向也不定。

(六)直肠黏膜下间隙直肠黏膜下间隙直肠下端黏膜下,前后左右都有,属于高位间隙,细菌人侵途径是肛窦,病灶多局限,也很少向周围蔓延,内口和病灶在同一位置。

(七)直肠后间隙直肠后问隙位于直肠后侧,是所有间隙中位置最高的。细菌感染途径是肛窦,内口在后正中齿线处,发病后有可能向两侧骨盆直肠间隙蔓延,形成高位马蹄脓肿和肛瘘,临床治疗难度大。

(八)骨盆直肠窝间隙骨盆直肠窝间隙位于直肠下端的两侧,左右各一,盆底之上、腹膜之下,下面对应的坐骨直肠间隙,属于高位间隙。感染途径是空、内口多位于后正中齿线,发病后有可能借道直肠后间隙向对侧意征,也可能向下蔓延至坐骨直肠间隙。









































北京中科医院曝光
白癜风怎么能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ngnongzhong.com/gzzf/24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