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应以专业赢得感动和赞誉

偏方治疗白癜风 http://pf.39.net/bdfyy/dbfzl/180614/6329464.html

在新闻和社交媒体上,经常看到同行们做出令公众非常感动的急救或者医疗行为,并经过各类媒体的深加工,得到广泛传播。

但是每每在这些感动之余,作为一个医生,我也会仔细琢磨这些医疗过程是否合理、是否专业、是否符合医疗规范,如果这些行为做法仅仅是赢得了感动和赞誉,却违背了医疗规范。公众可以因不知而感动,业内人士却必须保持清醒头脑,避免类似的事情再次发生。

下面我们来看看近期一些令人感动的一些事。

手术时婴儿哭闹,护士掀开衣服为其哺乳

9月29日,一刚满月婴儿因肛周脓肿,医院手术,手术在局麻下进行,术中婴儿哭闹,众人手足无措,此时一位处于哺乳期的护士出现了,毫不犹豫的给孩子哺乳,安抚了哭闹的婴儿,顺利完成手术。

这一事件在社交媒体上获得大量点赞,在医护朋友圈刷屏。但是当回到手术的开始,我们手术小组没有预计到局麻手术会出现无法控制的局面吗?这个婴儿手术适合局麻吗?为什么没有选择全麻?术前方案是否有欠缺的地方?如果我们使用全麻,顺顺利利的的完成手术,是否更能以专业赢得尊重,而不必如此惊心动魄与荡气回肠呢?

9月13日,医院在社区开展义诊活动,就在大家正在忙碌的时候,突然听见公园草坪旁一群人在呼叫“救人,救人啊!”四位医护人员立即闻声跑过去,看到一位老人躺在草坪抽搐,这位老人正是刚刚在诊台咨询过的,医护人员还清晰的记得老人说过他患有冠心病,癫痫病史。

看到现场的情况,大家立即判断老人是癫痫发作了,刘护士长即刻按压人中,王护士长从老人身上翻出速效救心丸塞进老人的嘴里,心内科王大夫给患者测了血压,郭大夫安抚家属,医院的医务人员也闻讯赶了过来,帮忙叫救护车!我们亲自护送老人到急诊,经过抢救,老人意识恢复!医院的及时救治表示感谢,而且也受到区卫计委领导的表扬。癫痫大发作在生活中常见,发作时意识丧失、牙关紧闭、全身抽搐,口吐白沫,比较容易识别。现场急救应以软垫保护头部,避免制约患者,不要往嘴里塞任何东西以免误吸或窒息,大多数会在数分钟内抽搐自行停止,逐渐清醒,醒后可如常活动。

然而这几位高资质的医护人员所做的掐人中、喂救心丸、测血压、叫救护车,没有体现其专业性,反而传达了一些错误的急救方法。至于家属和领导的感谢和表扬,那也是“外行看热闹”的结果。

10月12日,医院急诊科接到指令,新老国道交界处,一名道路施工工人猝死。6分钟后,急救车到达现场,出诊俞医生初步评估工人心跳、呼吸停止,便立即为其进行心肺复苏。“一旦停顿三五秒,人就可能救不回来了。”从现场到急诊室门口,半个多小时,狭窄的车里,俞医生始终保持着跪姿,按压了一路。最终患者心跳、呼吸恢复。

如果真如新闻中所说,从现场发现患者就开始按压,一刻没停,固然是非常辛苦和敬业,是一种以患者生命为重的医者理念。但是这一急救行为潜在的会导致几个问题:1.有没有作人工通气?虽然公众可以推荐持续单纯按压对心脏骤停者进行急救,但是医护人员心肺复苏急救应该包括人工通气。2.有没有除颤?一刻不停的按压,何时去除颤?而突发院外心脏骤停,大多是室颤,除颤是最有效的终止室颤从而恢复心律的措施。3.按压是个体力活,每两分钟交换按压,从而保障按压质量,是复苏指南的推荐。即使考虑到护士力弱,也应该在恰当时候交换按压。

夜鹰写完这些,已经预见到可能会被部分同行认为“黑医生”、“马后炮”,甚至会很不理解。如此得来不易的受到媒体、公众共同赞誉的正能量,被夜鹰弄成彻底的“负能量”。

然而,医疗与急救本就没有完美。在医院里,死亡病例讨论是我们医生日常工作之一,在这样的讨论中,我们会反思整个医疗过程,集思广益,抽丝剥茧,去寻求背后的疾病线索,从而在实践中取得技术的提高和医学的进一步发展。

医生,如果想赢得真正的尊重和赞誉,必须也只能是从专业性上获得。医疗行业的反思和改进,才是树立高品质、民众信任医疗的关键。任何表面的赞誉和感动,会遮掩医生专业性这一重要医生特质。

我们仍不够完美,我们会反思,并持续改进。这才能让我们的医疗赢得尊重。

版权所有,谢绝转载。

后记:

开通这个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ngnongzhong.com/gzyy/726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