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今天遵循《内经》“心主舌”之旨治疗两例舌部疾患。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心主舌”,《灵枢·五阅五使篇》谓:“舌者,心之官也”,即后世所谓“舌为心之苗”。
1临证应用
举验一
张某,女,26岁,年诊。
患者突然发热,烦躁。约半小时后,舌体肿大鲜红,露出口外,不能缩回,面赤。
发病一时许,延余诊治,其脉弦数,烦躁不安。余素知该患者多年境遇不佳,心情郁闷不得解,突然心肝之火暴发,而见上症。
乃急刺内关穴,用泻法,并速取冰片少许点舌上。
施治15分钟后,患者表情略显轻松,口中流涎,40分钟后舌体缩回口腔,已能安卧。复用黄连温胆汤加味治之。
黄连10克,陈皮6克,清半夏10克,青皮6克,枳实10克,炒栀子10克,茯苓12克,竹茹8克,生甘草6克
一剂,水煎置温,顿服之。
药后安卧,次日正常上班工作。
举验二
韩某,女,53岁,年4月29日诊。
主诉舌体麻木发胀两年,自觉活动欠灵活。睡眠不实,多梦,食欲欠佳,大便干。望其舌色略暗、苔薄黄,闻其语言尚属流畅,切其脉象略弦而滑数。
病在于舌,当属心经之病,语言尚流畅,知其病位未深;苔黄脉数而滑,睡眠不安,是痰热内扰之象。治法当用清痰热,开心窍,佐以活血通络。
青蒿8克,薄荷4克(后下),丝瓜络8克,茯苓12克,竹茹8克,清半夏10克,桂枝8克,炒枳壳10克,净地龙10克,石菖蒲12克,生甘草6克
五剂,每日一剂,水煎分温二次服之。
5月6日再诊:诸症悉减,舌体麻木感已十去其八。原方三剂,病愈。
2发挥
“心主舌”是中医藏象学说的重要内容之一,心之所以主舌,前人或解为“心别是非,舌以言事”(王冰语),今人或谓心主血脉,而舌上血管最为丰富。
这些说法虽不无道理,不过最根本的原因应该是《经脉篇》所载:手少阴之“别络”,“循经入于心中,系舌本。”
因此,心脏及其经脉有病,常在舌上有所反映,而舌上之病,亦往往可以通过调节心脏及其经脉而治愈。
后例韩姓患者,舌体麻木,但语言尚流畅,故通心经之络脉其病可愈。
若果系舌体动转不灵、舌謇难言,则需重用豁痰开窍、活血通经之剂,非薄荷、丝瓜络等清轻之药可治。
后例患者乃心肝郁火暴发所致,故急刺手心主厥阴之“别络”内关穴,以泻其邪。
手厥阴心包有“代心用事”、“代心受邪”的功能,说明心与心包关系之密切,故刺内关以泻心火;又手厥阴与足厥阴同为“厥阴”,二经在生理、病理方面亦密切相关,故刺手厥阴之穴亦可泻足厥阴肝经之热。
刺后继用前人经验,取清泻心肝二经火热的冰片点舌上,该药气味芳香辛凉,其效甚速,因而舌体立缩。
最后用黄连温胆汤一剂,清心热兼以疏泄少阳之气,而病瘥。
又温胆汤本为清泻胆经痰热之剂,何以用来泻肝经之火热?正取《阴阳应象大论》:“阳病治阴,阴病治阳”之意,该病虽属肝脏,但可从其胆腑治之而愈。
注: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本文选摘自《黄帝医术临证切要》,王洪图、詹海洪著,华夏出版社出版,.9。本